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付聪林:张掖白塔寺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 付聪林 | 发布时间: 2025-03-18 | 104 次浏览 | 分享到:

张掖有句民谚说:“甘州不干水池塘,一出北门是流泉。”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长草的地方就有生机。白塔村就毗邻流泉村,是甘州区新墩村的另一个村。这个村有一寺庙叫白塔寺,白塔寺里又有白塔,白塔村因此得名。而白塔又叫水塔,是张掖金木水火土五行塔之一。可见此地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了。


image.png


清朝末年宣统元年,农历的己酉年,也就是公元1909年,正逢省学政十二年一遇的的生员科举大考,应试者众多,张掖破天荒就有六人拔贡,是清朝以来历史上成绩最好的一次。张掖城北郊的白塔村人陶学诗靠先天的聪慧和后天的勤奋,崭露头角,拔得头筹,在六名贡生中名列第一,轰动整个张掖城。

水中出蛟龙,禽中出凤凰,人中出吕布。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白塔这样钟灵毓秀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早年就孕育出陶学诗这样的大家那就见怪不怪了。

张掖水塔,位于城北门外三里多路的甘州区新墩镇白塔村白塔寺内,又名白塔,创建于明代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是一座覆钵式砖塔。当时,这里有一寺庙叫白塔寺。据说南宋恭帝赵显在这里出家,法号为“合尊”大师。明天顺六年(1462年)维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


image.png


据传重修后的白塔寺,寺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塔身高约20余米,巍峨耸立,有凌云摩天之势。朝佛礼拜者络绎不绝,为张掖古城名胜佳景之一。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甘肃省财政厅批准白塔寺为张掖农校永久性校址,张掖高级农业职业学校随即由文庙迁入,自此寺内建筑陆续被改建或拆除。1953年张掖地震,白塔顶部被震毁。直到1957年,新生的张掖农校在此重建,白塔五社300亩耕地被学校征用。后来,为防止学生在塔周围玩耍发生安全事故,最终拆除了水塔,遗址因校园绿化也就荡然无存了。历经五百多年风雨的水塔就此定格在了照片中。有人在查阅资料时,还发现在清末外国驻华机构出版的明信片中,有一张就是张掖水塔。

白塔水塔象牙塔,塔塔逢源,源远流长;人脉地脉文化脉,含情脉脉,生生不息。白塔寺和水塔就和文脉联系到了一起,成为河西学院的一大景观。

目前,白塔亭在河西学院北校区。坐北向南,碧瓦红柱,清幽古雅。亭面南北居中,匾额横悬,上书“焕然斯文”“弘学兴邦”,并配有两幅楹联:“亭内梵音逝去书卷留香丝路吟,碑前秀色寻来文光射斗甘州景”,“白塔化云烟佛刹千秋留胜迹,河西兴大学碑亭此日沐文风”。

亭前立一石碑上书:“白塔寺亭(清)”。这是甘州区人民政府于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日批准的“甘州区(县)级文物保护点”而立的保护标志石碑。


image.png


《甘州府志》记载的“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的景观 ,在白塔村就彰显得淋漓尽致。小小村落,历经风雨沧桑,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沉浮。

进入新世纪,张掖农校并入河西学院,白塔亭遂成北校区一景。2012年5月,学校斥资30万元修缮了白塔亭,以此作为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张掖水塔的遗存和见证。

时至今日,水塔虽然已不复存在,但白塔亭仍然屹立在河西学院校园内,作为一个高品位的文化标志,我们透过这个建筑,可以聆听到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发出的交鸣。

(作者简介:付聪林,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散文学会会员,甘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在省级发表小说散文200多篇,新闻作品5000余件。曾获“张掖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甘州区劳动模范,甘州区六届、七届政协委员,2021年11月被中华全国新闻者协会授予“从事新闻工作者30年“光荣称号。现在甘州区融媒体中心供职。)

散文随笔
更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