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孔庙,我盼了许多年。瞻仰孔庙,思如潮涌。
我第一次走进山东,第一次走进孔庙,是乙巳蛇年夏至之后,这对我这个“六O”后人极不容易。
夏日的天,小孩的脸。前几日文友们在孔庙周边的荷泽、济宁、邹城、郓城、梁山等地参观,晴空朗朗,热浪似火,太阳就像仁义豪爽的山东汉子,敦厚热烈令人难忘。转眼间来到古城曲阜,却是森严肃穆,风雨盛情。好似孔老夫子用恬淡和温婉为我们接风。
孔庙门前,人如潮涌。我撑着雨伞,紧随人流。圣地不凡,一打听说这里的游人几乎天天爆满,季节和天气皆不影响。这孔圣人的魅力穿越历史星空,粉丝延绵不绝。我仿佛看见眼前黑压压的人流从汉朝、隋唐,宋元,明清排队过来。朝代的更替,历史的选择,文化的融合让队伍愈加壮阔。于是,几千年的官方对孔子的美誉和礼遇愈加隆重升级;民间朝圣孔子虔诚的人流愈加隆稠。曾经生不逢时的孔子,曾经不受待见的学说,曾经落泊如“丧家犬”的孔子。在他身后,华丽升级,美名叠起,尊荣满天,宗族独宠。这等等美事,是孔子生前万万不曾想到的。
这一切皆是孔子开创了儒家文化的先河,这一切皆是孔子是“万世师表”;这一切皆是孔子是“至圣”;这一切皆是孔子是“彬彬有礼”的中国第一君子。
一
我第一次知道孔子的名子,是个不满十岁的学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学校的课程没有学习孔子的文章,当时国家处于十年“文革”浩劫时期,“四人帮”要求全国“批判”孔子,就是著名的“文革”“批林批孔”运动,小学生也不例外。可怜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人知初阶段。这沉重的“批判”文章怎么写?!
庆幸国家在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了。随后国家又设立了“教师节”,“尊师重教”,又重新回到古老而贫弱的祖国,作为“万事师表”的孔子,恢复了原来的尊荣。
突然,有人呼我,让我的思绪被现实的喧嚣打断。我赶紧跟上领队和导游,我随人流来到了“万仞宫墙”。“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正对孔庙。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的语义。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为表尊崇,易以御笔,亲笔写下了“万仞宫墙”四个字。
我面前的万仞宫墙,它如一堵智慧的丰碑矗立千秋,在尘世和圣域间树起屏障。疾风掠过宫墙,掀起层层雨雾,似每块砖石都在雨中低诉,说自身是未风化的《论语》残简。
宫墙之下,人潮涌动。四面八方的游人不断聚集于此,等待进入这唯一的入口处——仰圣门。数不清的雨伞“砰”“砰”地绽开,拥挤,撞碰,在风雨中摩擦,像磨菇运动。庞大的朝圣大军,人们或庄或谐或精神或疲累,不管是走形式还是重内容都让人感动。许多人一生也不曾有机会来此圣地,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瞬间,都希望看到读到悟到新感觉,瞻仰孔圣人。因而到了重要景点拍照留影是大家的乐事,停下脚步占位置抢位置,和圣人灵物来个精神留影。在人群拥挤中,人们伞沿滴下的水珠,不时落在旁人的肩头,引来无奈的叹息。湿漉漉的地面映照出纷乱的倒影:匆忙的脚步、被雨水打湿的裤脚,高举的手机镜头,还有一张张带着朝圣般热切或面无表情的面孔。瞻仰这样圣神的殿堂,其实游人都应“彬彬有礼”。但此情此景,人们似乎也忘了“克己复礼”了。
二
我们一行人冒风顶雨在拥挤中紧随人流进入孔庙了。
孔庙是“三孔”的核心,是孔圣人生前生活和教学的地方,是他终生的住所。在他去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居所改做“寿堂”,房舍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而已。孔子的儒家学说,在汉代遇知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正式成为官方的政治思想,并深刻影响了之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而明、清又把孔子的地位提高到崭新高度。为体现政治意图,或政权合法性正统性,拜孔祭孔作为国家仪式更加隆重,而重建庙宇或树碑立传,或追封谥号,扩展规模,提升挡次,形成如今精美绝伦的皇家园林。
据记载,从公元22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其中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当我紧随人流,走进深深庙宇。孔庙就其格局而言,是仿照皇宫建造,共有九进庭院,前后贯穿在一条长达一千多米的中轴线上,左右基本上排列对称,共包括阁、坛、庑、堂以及祠、殿、亭、坊等建筑。这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庙堂,自然是瞻仰孔子、品味儒学的绝佳之处。
此时的庙宇雨雾弥漫,古柏参天,绿树葳蕤;故宫建筑,赫然呈现;雕梁画柱,飞檐翘角;建筑精美,无与伦比。每个建筑物都人流涌动,让人无法.细致察看。树立于亭内的各处的古碑,体积庞大,一碑高于一碑,有的重达数十吨,碑石文字漫漶,甚至文字没落,依然围观者众。庙宇不大,内容浩大。我被周围的古树、建筑、、殿堂阁庑,门坊,碑亭深深吸引。庙宇处处是深沉的历史积淀、大气横陈的历史文物、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且止让我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简直恍若穿越到了“十五志于学”“有朋至远方来”的幻想之中。
孔庙每幢金碧辉煌的建筑几乎都是国宝级文物,皇帝“赐名”,“御笔”比比皆是,高官大儒墨宝遍及。仅举一二:
其中金声玉振坊,是孔庙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胡缵宗题写的这四个字。
而圣时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修建,命名“宣圣门”。清雍正八年(1730年)赐名为“圣时门”,乾隆皇帝题写。
孔庙的第二道大门叫弘道门。此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清朝雍正年间重修,“弘道门”三字,是后来乾隆皇帝重新题写。这是乾隆皇帝三次为孔庙御笔和赐名。
“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表达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也是赞扬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并最终创立了儒家学派。所以,孔子做到了“人能弘道”。
儒家的道是最接地气的,儒家讲仁爱之道,讲忠恕之道。
“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仁即爱人,仁爱,宽厚正直,有责任心。仁爱就是爱家人,爱家庭,爱同事,爱国家。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是孔子提出的理想,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是人类共享的一份思想文化遗产,被誉为21世纪人与人相处的黄金法则。
“弘道”就是一种担当精神。中华文明作为四大远古文明为什么传承至今从未断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价值系统。只要我们中华民族有需要,总有人会站出来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世界哪有人生来英雄,只不过是一群平凡的人挺身而出,而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中华先贤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伟大在我们不仅崇尚英雄更能不断地产生英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
至圣庙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至圣庙”原为“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为现名。“至”即为至高无上的意思,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孔子是“至圣”,孔庙也叫“至圣庙”,全世界有祭祀孔子庙宇两千多座,如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文庙”等,曲阜的“至圣庙”是历史上最早的祭祀孔子的庙宇。
同文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是宋代孔庙的第一道正门。原名参同门,寓意参拜认同,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同文”二字出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意为统一语言、统一思想、统一文化,使整个人类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此门曰“同文门”正是赞扬了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十三御碑亭”乃孔庙奎文阁与大成门之间的13座碑亭,碑亭上的碑文,多是对孔子追谥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录。
在这些石碑中最大的石碑,是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被称之为“康熙御制碑”。整个碑体重35吨,连同底座赑屃一共是65吨,石料采自北京的西山。正是靠着京杭古运河,勤劳的民工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从北京先运到济宁,然后再由济宁运往曲阜,适逢寒冬腊月,600多名民工在河面上泼水使其结冰,动用443头耕牛,让石碑在冰面上滑行,整整用了15个昼夜,耗费了600多两库银,才从济宁运到曲阜。
全碑由碑身、碑额、龟趺三部分构成,从碑额的浮雕巨龙,碑周的群龙环绕,不难看出它的规格之高。碑的正面刻有康熙皇帝御制碑文,共有555个楷书汉字,以“明道之圣人也”、“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百世而上,以圣为师;百世而下,以圣为师”为主讲述了康熙皇帝对孔子功业的尊崇。
这些碑文除了歌颂孔子,也是突现当朝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皈依,特别是元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主动认同中华文化,体现了大而一统的中华文明。
大成门北边古松柏丛中矗立着一座朱红色柱子的高大亭阁,阁内有坛,坛前有四棵杏树,据说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杏坛。这是老师学生的必打卡地。
我们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博、金碧辉煌的大殿,它就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供奉孔子的大成殿。我仿佛听到:风穿过大成殿的十二根楠木柱,发出七十二贤辩经般的混响。雨滴砸在御路石龙的麟片上,是“逝者如斯”的叹息。此刻的大殿多像一册被岁月浸透的春秋,任凭风雨批注,始终以“中和”的姿势,镇住天地狂笔。
大成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山东泰安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前面所做的一切铺垫,都是为了体现这座大殿重要性和神圣性。
大成殿内孔子塑像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一如帝王形象;元代武宗皇帝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历史上给予孔子最高的一个谥号,达到了王爵。
三
走进孔庙之前,我虽然恶补了很多孔子的文章和知识,进入孔庙,扑面而来的是浩如烟海和博大精深的人文信息,道德文章。我立即感觉自个是多么浅薄无知!在圣人和“第一君子”面前,我面红心跳。每天瞻仰孔子的游人千千万万,面对孔圣人,其为人为事不知作何感想?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一生短暂从政,后因“道不同不相与谋”而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孔子为宣传政治理想周游列国。他亲民“爱仁”的高尚人格中,我尤其崇敬孔子伟大的“君子人格”。
一部《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思想言行,全书一万六千字,这是孔子的学生整理的,却有107处孔子论及“君子”和君子的价值。孔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德高望众的一生,首先感动了他的学生,让学生五体投地,他的很多文章多为身后学生整理,不是他生前自吹自擂;其次是感动了历史,他生前寂寂无名,为了传经布道,有时衣食不保,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最终其思想学说被各朝统治阶级接纳运用,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感动了世界,孔子是中国少有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如今二千多孔子学院遍及全球,他让世界注目中国五千年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化血脉的文明古国;第四是他的思想言行为中国人树立了道德丰碑,他是君子的化身,堪称中国“第一君子”。而“君子人格”是孔子首倡,儒家特产,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
在距孔子2500年后的今天中国,盛世当前,英雄辈出,君子涌现。那些为新中国建立浴血奋斗的先烈先辈,为新中国建设在各条战线呕心沥血的英模先锋,那些为社会支撑起正能量的道德楷模等等,就是今天社会的主流,他们是社会的君子楷模。
然而,当前世界并不太平,环顾全球,狼烟四起,战火纷纷。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曾经是提倡“自由、民主、人权”的西方人笑柄。而如今发明人权理论的西方人,却在世界各地炫耀却和使用武力,挑动战争,弱肉强食,让丛林法则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使世界面临“礼崩乐坏”和重回战争的残酷现实,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让人扑朔迷离。今天人类在高度物质文明、高度智能文明中,并未提升幸福感,而社会的焦虑、苦恼却有增无减。个别手握公权力或不择手段暴富的人,非但不感谢社会给予的机遇,回报人民的帮助;反而更是私欲膨长,为所欲为,道德沦丧。因此,有人说,当下物欲横流,人心不古,虚假横行,像孔圣人这样的“君子坦荡荡”的真君子也十分稀罕,反道是小人得志猖狂。
生活中,我曾亲身感受真假君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我当时采写的新闻、文学作品上了中央和省级报刊。部队按规定给我立功受奖,我觉的成绩觉的取得有领导的栽培,我不能忘了提携之恩,我就给领导象征性表示了点“小意思”家乡特产。没想到领导不但不收礼,还严厉批评我,让我当时觉得小看了领导。此事让我觉得领导就是君子。这个事让我把人际关系看得很单纯,我从此认为,只要搞好工作就会有干头。我回地方后在单位工作,始终认为只要工作干得好,领导是不会忘记我的,我也多次评为先进。一次到了提升职务的时候,根据工作成绩和群众评议,我排名靠前。主要领导要我请客,我满心欢喜认为请客说明有戏。于是象模象样地请了客,等待好消息降临,结果公布名单却没有我的份。后来才知道,是我“懂不起”没有格外向领导表示,而送了礼的几乎都提职了。此事对我的思想冲击较大,觉得社会转型期究竟有没有君子?当然祸福相倚,后来这位领导因贪腐被抓,意外牵出那些送礼的才提升的人好没面子,关键还要接受组织处理。而我为此庆幸。
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一面照妖镜,在这个镜子面前真假君子立现原形。近年来落马的官员级别越来越高,官至正国级、副国级也不在少数,腐败资金越来越大,几百万,几千万,几亿,几百亿,如今已上千亿规模了。据报道,中国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宜林贪污公款九千亿元人民币,再次震惊社会。这事同时也说明,贪官不得善终,最终是身败名裂的下场,更让那些目前仍心存侥幸的腐败分子胆战心惊。因为人民再次看出了中央坚定反腐的决心。相信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贪官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尤其是“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双面人,伪君子。
为什么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功成名就,仍然过不了权色关,金钱关?说到底还是做人出了问题:这些人不是君子伪装君子;装腔作势,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双面人”,“双标准”;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这些人多为通过不正当手段上位,他们连人都没做好,当官迟早要出问题。这样的人,他们官当再大也让人看不起。如果是像王宜林这样的高官,像许家印这样的商人,贪污腐败、见利忘义,昧心发财,即便是高官,即便富可敌国也让人鄙视。
在现实生活中伪君子和小人并非鲜见:需要人是一副嘴脸,不需要人是另一副嘴脸;明明自身虚伪,反要别人憨厚;明明是小人,却要求别人是君子;总是以优势地位通吃等等。
在山东学习过程中,著名作家、诗人荷泽市作协主席赵统斌说:“个别人文章写得好,不一定做人做得好”,我深也为然。由此推之,有的人官当得再大,不一定做人做得好;有的人商业做得再好,不一定做人做得好;有的人专业平很高,不一定做人做得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中国的“第一君子”。不是他自吹自擂,是他身边人和历史公认的。孔子“温良恭俭让”“一日三省吾身”和“中庸之道”修身立业为人处事之道,光芒古今,永远在路上。
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需要同心同德,需要共同奋斗。“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为宗旨必须落到实处。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仁、义、礼、智、信”我们应“温故而知新”。对社会个体来讲,应该努力学习孔子的“君子人格”,做真正的君子。无论从政还是从商,无论为人还是为文,只要“不忘初心”,就能“方得始终”。 做君子。不做小人。
明刚,男,笔名曾言,贾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党的建设,重庆日报等发表新闻、文学作品数百万字。曾任泸州日报记者编辑;主编《川南铁路》;参与泸州志编写和建党百年泸州交通发展史编写等。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四川民族出版社《格调》杂志“美文”编委
2025-08-07
2025-08-06
2025-08-05
2025-08-04
2025-08-03
2025-07-30
2025-07-30
2025-07-30
2025-07-28
周步 || 东乐寻踪 || 甘凉古道上有一座大将军冯胜驻军的小城……
2025-07-28
2025-07-27
2025-07-24
2025-07-24
2025-07-15
2025-07-11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