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菜市场后巷,李大海的三轮车碾过积水时,惊起一串碎银似的水花。车斗里码着半扇猪,白花花的脂肪在昏黄路灯下泛着冷光,像块浸了冰的石头——这是他凌晨两点从屠宰场拉来的,得赶在五点前送到三条街外的包子铺。老板说过,迟一分钟扣五块,他盯着车把上绑着的旧电子表,秒针跳一下,心里就紧一下:那五块钱够老伴儿买半盒哮喘药,够给老家的孙子买两本练习册。
他缩了缩脖子,秋末的风像小刀子,专往骨头缝里钻。去年冬天冻裂的虎口还留着道浅疤,此刻被风一吹,又开始隐隐发疼。那道疤是帮水产摊卸冻鱼时划的,当时血流得止不住,他只找摊贩买了张创可贴贴上,连诊所都没敢去——挂号费就要十块,够买三斤土豆了。车把手上挂着个塑料袋,里面是老伴儿今早热的馒头,硬邦邦的,他却舍不得吃。等送完这趟,去工地搬砖前,就着自来水啃两口,能顶一上午,省下来的钱,说不定能给孙子买个他念叨了好久的奥特曼玩具。
李大海住的巷子在老城区深处,宽不过两米,两侧是挤得歪歪扭扭的老楼。晾衣绳从这头拉到那头,挂满了洗得发白的衬衫、孩子的开裆裤,风一吹,像挂满了褪色的旗子,摇摇晃晃地遮着天。墙根儿堆着各家的废品,纸壳子、塑料瓶、旧家具,挨挨挤挤占了半条路,走的时候得侧着身子。他的家在一楼,原本是间储藏室,七平米,月租三百块。推门就是床,床尾堆着他的搬砖工具,铁锹把磨得发亮,是他用了五年的老伙计,木头上还留着他手掌的弧度。墙角支着个小煤炉,上面总温着个搪瓷缸,里面是老伴儿熬的玉米糊糊,缸沿缺了个口,是去年搬家时摔的,他总说"不碍事,盛饭照样香",其实是舍不得花五块钱买个新的——五块钱能买半斤小米,掺在糊糊里更养人。
老伴儿有哮喘,冬天不敢出门,就在家捡废品。每天天不亮,她就蹲在巷口的垃圾桶旁,把别人丢的纸壳、塑料瓶一个个捡回来。纸壳要捋平了叠成方块,塑料瓶得踩扁了塞进球,攒够一麻袋,能卖二十块。有回她蹲得久了,站起来时头晕,直直摔在地上,额头磕出个血包,却攥着手里的塑料瓶不肯松——那瓶子能卖两分钱,是她弯了十次腰才捡到的。李大海晚上回来看到她额头上的伤,蹲在煤炉旁抽了半包烟,烟蒂堆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碎玻璃。烟雾模糊了他的脸,只听见他喉咙里发出闷闷的声响,像头受伤的老兽。他伸手摸了摸老伴儿的额头,指腹蹭过那片红肿,心里像被针扎似的疼:这日子,咋就不能松快点儿?
"要不,我去跟老板说说,再加点活?"他闷声说,手指抠着煤炉沿上的黑垢,那黑垢厚得像层痂。
老伴儿咳着嗽,拍了拍他的背,掌心的粗糙蹭过他的衣服:"别了,你那腰去年闪了还没好,再累坏了,这个家咋办?"她顿了顿,从口袋里摸出张皱巴巴的五块钱,纸币边缘都磨毛了,"今天捡着个酒瓶子,卖了五毛,凑够这五块,给你买贴膏药。"
他没说话,只是把搪瓷缸里的糊糊往老伴儿碗里拨了拨。糊糊上漂着几粒葱花,是老伴儿从邻居家菜畦里掐的,说"添点绿,看着香"。他看着老伴儿舀起一勺糊糊,吹了吹,慢慢送到嘴里,心里忽然想起刚结婚时,他给她买过一块桂花糕,她舍不得吃,掰了一半塞他嘴里,甜得他记了大半辈子。
巷子里的人都认识李大海,知道他是个"拼命三郎"。白天在工地搬砖,一块砖五分钱,他总比别人多扛两趟;下午送猪肉,车斗里的肉从不缺斤少两,有回老板想让他掺点肥的,他直摆手:"人家买肉是给娃吃的,不能糊弄";晚上还去小区门口守夜,裹着旧棉大衣坐一宿,就为挣那八十块。一个月挣四千块,要供老家的儿子还房贷,要给老伴儿买药,还要攒钱给孙子交幼儿园学费。有回工地赶工,他连续干了三十个小时,累得直接倒在工地上,被工友叫醒时,嘴角还挂着口水,第一句话是:"我那车猪肉......送了吗?"
工友们笑他傻,他也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傻啥?孙子说想考大学,将来当医生,给你婶子治哮喘。"说这话时,他眼里亮得像落了星星,手上却没停,继续把砖往架子上搬。他总觉得,多搬一块砖,孙子离"当医生"就近一步,自己遭的罪,就值一分。
上个月儿子带着孙子回来,孩子长高了不少,见了他就喊"爷爷",声音脆生生的。李大海特意请了半天假,去菜市场买了条鱼——是活蹦乱跳的鲫鱼,花了他二十八块,又割了斤肉,炒了四个菜。饭桌上,孙子扒拉着碗里的鱼,说:"爷爷做的鱼比城里饭馆的好吃。"他听了,乐得眼角的皱纹都堆在一起,一个劲儿给孩子夹菜:"多吃点,多吃点"。儿子看着狭小的屋子,叹了口气:"爸,要不我再打份工,你别这么累了。"他摆摆手:"我有力气,你好好上班,把娃带好就行。"心里却清楚,儿子每月还完房贷,手里也剩不下多少了。
送完包子铺的猪肉,李大海骑着三轮车往工地赶。路过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他停下车,看着旁边一辆宝马车。车窗摇下来,里面坐着个打扮时髦的女人,正对着镜子补口红,口红是亮闪闪的红色,像他过年时想给老伴儿买的那支——那支二十块的口红,他在超市货架前站了好久,最终还是拿了袋洗衣粉。女人随手把一张纸巾扔在地上,李建国下意识地弯腰去捡——他总觉得,地上的东西不能浪费,哪怕是张纸,攒多了也能卖钱。
女人瞥了他一眼,皱了皱眉,像看到了什么脏东西,迅速把车窗摇了上去。李大海直起身,把纸巾塞进兜里,笑了笑。他不怪她,就像不怪天总下雨,不怪砖总那么沉,不怪日子总那么难。这世上的人,有的在车里补口红,有的在路边捡纸巾,各有各的活法,没什么好怪的。只是想起老伴儿总说"城里的人真干净",他低头看了看自己沾着猪油的袖口,悄悄蹭了蹭裤腿。
到了工地,包工头喊他:"老李,今天有批水泥要扛到三楼,一趟加五块。"
李大海眼睛一亮:"好嘞!"
他扛起一袋水泥,沉甸甸的,压得肩膀生疼,旧伤处像有针在扎。楼梯窄,他得侧着身子走,水泥灰落在他的头发上、脸上,转眼就成了个"灰人"。走到二楼时,他脚下一滑,差点摔倒,赶紧扶住墙,胸口剧烈地起伏着,喘得像台老旧的风箱。墙是新砌的,还没干,留下个模糊的手印,像个笨拙的勋章。他歇了口气,摸了摸那手印,心里想:这墙将来是要刷白的,刷白了就好看了,就像孙子将来的日子,总会亮堂起来。
中午吃饭时,他坐在工地的角落里,啃着早上的馒头。馒头硬得硌牙,他就多嚼几口,让唾沫把它泡软。旁边的工友问他:"老李,你说咱这么干,啥时候是个头啊?"
他嚼着馒头,含糊地说:"等孙子长大了就好了。"
工友笑他:"孙子长大了,又要上学、买房,你还得接着干。"
他没反驳,只是抬头看了看天。天很蓝,云很白,像孙子画的画。他想起老伴儿今早说,巷口的梧桐树落了第一片叶子,等叶子落光了,就该腌酸菜了。去年腌的酸菜,孙子很爱吃,就着馒头能吃两大碗,今年得多腌点,再放点辣椒,孩子爱吃辣。
下午送猪肉时,老板递给他一瓶水:"老李,今天辛苦,这个拿着。"是冰镇的矿泉水,瓶身凝着水珠,凉丝丝的。
他摆摆手:"不用,老板,我带了。"他指了指车把上的搪瓷缸,里面是凉白开,上面漂着点灰——是早上舀水时不小心掉进去的煤渣。
老板硬把水塞给他:"拿着吧,天热。"
他接过水,说了声"谢谢",心里暖烘烘的。他拧开瓶盖,喝了一口,甜丝丝的,是他很少喝到的味道。他没舍得多喝,把瓶盖拧紧,想带回家给孙子尝尝——孩子肯定没喝过这么甜的水。
晚上守夜时,小区很安静,只有路灯亮着,把树影拉得老长。他坐在保安亭里,看着外面的车来车往。有辆电动车停在门口,下来个小姑娘,手里拎着个蛋糕盒,蹦蹦跳跳地跑进去,蛋糕盒上有"生日快乐"的字。他想起孙子的生日,去年他寄了一百块钱,让儿子买个蛋糕,儿子拍了张照片发过来,孩子捧着蛋糕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盯着照片看了好久,觉得那蛋糕比啥都好看。
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爸,我妈身体咋样?"儿子的声音很轻,带着点疲惫。
"挺好,挺好,你妈今天还捡了不少废品,说卖了钱给孙子买玩具。"他说,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轻松些,把"你妈摔了一跤"咽了回去——不能让儿子操心。
"爸,我找到兼职了,周末去跑外卖,能挣两百块,你别太累了。"
他鼻子一酸,赶紧说:"不累,爸有力气。你好好上班,把娃带好就行。"挂了电话,他掏出烟,却没点燃,只是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烟钱能省就省点。巷子里的风从窗户吹进来,带着秋桂的香味,很淡,却很清。他想起年轻时,和老伴儿在老家的田埂上散步,那时的风也是这样,带着稻子的香味,暖烘烘的。那时他说要让她过上好日子,现在虽没过上"好日子",但她还在身边,孙子还在笑,就不算差。
凌晨三点,他该去屠宰场拉猪肉了。他站起身,活动了活动僵硬的腰,骨头发出"咯吱"的声响,像老木门在转动。推开门,风迎面吹来,却不像刚才那么冷了。他骑上三轮车,往屠宰场的方向去,车斗里的空架子晃悠悠的,像个调皮的孩子。
巷子深处,老伴儿应该还在熟睡,煤炉上的搪瓷缸里,玉米糊糊应该还温着。等他送完这趟猪肉,回去就能喝上一口,暖乎乎的,能顶一早上的风。
天慢慢亮了,东方泛起鱼肚白,把云染成了淡粉色。李大海骑着三轮车,走在空旷的街上,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也不知道孙子将来能不能真的当医生,他只知道,只要他还有力气,就得往前蹬。就像这三轮车,只要不停,总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窄巷里的风还在吹,吹过他的头发,吹过他的衣角,吹过那些挂在晾衣绳上的旧衣裳,却吹不散他眼里的光——那光是孙子的笑脸,是老伴儿熬的糊糊,是他扛在肩上的水泥,是他蹬着三轮车走过的每一条路。这光很弱,却足够照亮他脚下的方寸之地,足够让他在这狭小的生存空间里,一步一步,稳稳地走下去。
这世上有太多像李大海这样的人,他们是菜市场后巷的赶路人,是工地上的搬砖者,是小区门口的守夜人。他们在窄巷里穿行,在尘埃里挣扎,却总把最暖的光留给家人。他们是城市的底色,是时代的基石,或许不被看见,却用最朴素的坚韧,撑着一个家,也撑着无数个"将来会好的"的希望。窄巷里的风会一直吹,但只要心里有光,就永远有往前走的力气。
[作者简介]晨风,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河源市人。系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华诗词学术研究院终身名誉副院长、《中华风》杂志社副主编 、河源市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纪实》 《报告文学》杂志社特聘作家,《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河源市作家协会、河源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岭南诗社常务理事兼龙川分社社长、龙川县作家协会主席、多家报刊特约记者。已出版《爱心储存》《阳光下的影子》等九部著作,所写作品获得过全国各类奖项百余次。连续2届获得“全国冰心文学征文大赛(成人组)散文金奖”,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和“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时代新锐作家”“华语春晚十佳诗人”等称号。多次应邀出席国家有关文学艺术成果研讨会和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受到国家有关领导人和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见。
2025-08-08
2025-08-07
2025-08-06
2025-08-05
2025-08-04
2025-08-03
2025-07-30
2025-07-30
2025-07-30
2025-07-28
周步 || 东乐寻踪 || 甘凉古道上有一座大将军冯胜驻军的小城……
2025-07-28
2025-07-27
2025-07-24
2025-07-24
2025-07-15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