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讨
所有的艺术尤其是在文学中,“真”与“美”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思考方式的不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一切艺术的目的都不在于“美”而在于“真”。
秉持着一种冷静而直观的态度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真实,又在某种程度上用心灵捕抓文学真句上的冷静和直接,更清楚知道艺术美是在真实的价值基础上才成立的。
懂美的过程中,可以在根本性质中可以导出的种种细枝末节的艺术灵光,一一不同的小特色,诗意表达在观照性上。
在非视觉性的、体验性的因素里,最初传达给我们的是多是客观素材的事象观照性。
句列的分离的倾向,是一种特征,不提拙巧,只有字数多少的区别,因鉴赏意识的出现又有了分离的倾向。
在被限制的字数里将心中的诗意内容非常充分而直接地表达出来,这自然难度颇大。
那些在内容里没有说出来的真实与世界的客观,需要第二观照性。
距离就这样产生,作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
清沥感
艺术作品很容易走向一个注重特殊的个人体验的极端,这就势必会导致大部分意识形态产生一种追求新意的倾向。
尽管这些可以通过艺术表现的技巧最终形成一个谁都能理解的作品,但因为这其中的新意和特殊性,普通人就很难直接感受到这些底子里想要表达的最原始的内容。
我们很难像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就能直接感受到作家的艺术自我,也很难直接将我们的感情移入作品中感情表达的集中点上。
将艺术家一句话的艺术性和整体的审美内容加以整合,就不能将主观上的统一因素作为中心点。
我们需要经历一种内在的调节过程。在直接的表现上剔除感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想象力的再现作用和联想作用,这是一种非常复杂而微妙的内部自我调节作用。
在这其中产生的新鲜的、特殊的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思想性作品的陈腐和老旧。
前艺术
把艺术创造理解为刹那间审美对象的体验真实性,则清除了情感上的因素,强调一种对体验的真实性加以冷静地把握这种谛观的态度。
并不是以狭义的“美”为目标,而是将“真”作为了首要目标。这里面存在审美意识的第三个层面,自然感和艺术感的关系。
艺术以前的艺术,这句话形成了极其短小的诗形,极具风雅精神和趣味。
为实现某种“艺术意思”,整体性看上去好像被各个素材代表的独立要素分割开来,但在另一方面又通过想象来实现艺术统一性的再构成。
自然感体现在使用的题材和物象,似一种纯粹的未经加工过的原始素材。
而这种自然的素材和精神上的审美形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错落成艺术感。
或者说,自然感和艺术感根本就是融合在一起的,在素材中自由地以各种形式出现。
可见,艺术本质的前艺术概体也是一门讲究素材野生艺术,既然真,自然美。
同义美
从某一些层面来说,艺术就是精神性的形式对自然性的素材进行某些处理后形成的结果。当然,这种相互关系也有着变化和消长。
在西方的美学和诗学中,不充分的表现反而通过余韵和余情增大了审美效果。在独一无二的短小诗形中,精神性的形式常常自动为素材的充实性让位。
如国画中大量的关于四季变化、花鸟风雨之类的题材,在原本状态下,不是为了限制和选择才进行整理,而是因无限地扩大和增大才对其加以整理。
这些物象并不是因为被写进了艺术作品中才具有了审美价值,而是这些物象天生就带有一些内在的艺术价值。
当然,锤炼姿情和格调本就是从艺者的一项重大艺术性任务。全是为了在无限广阔的混沌素材世界中找到特殊情结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在行住坐卧之间都要锤炼风雅之情。
在写下的诗中,各自的词义都在扩大。拓展到代指一般艺术,还被当作“美”的同义词来使用。
在相互关系中,拓变显示出对艺术感和审美因素的强调倾向。
其实不丑,就是艺术品。
自醒精神
作为大背景的艺术世界,在趣味问题、美的问题上强调单纯、质素、淡泊、清静等这种直觉意味,本身就在审美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阐明一些概念性的审美意味,先考虑直接语义。因为把概念当作一个审美范畴来研究的时候,会发现它的内涵是复杂、多样、朦胧、模糊而难以捕捉的。
就创作者而言,孤寂、孤高、孤独这样的气质是古往今来所有的天才诗人与艺术家的共通点。说不自由而不生不自由之念,有所不足而不生不足之念,不如意而不抱不如意之念。这也是用他律的、道德的观点去说明它的审美价值。
所有作品中的根本趣味,是超脱于具体遣词和构思的,又因为贫寒、穷困贯穿于其中的根本审美性格,又有十分清雅。
游走于“虚”与“实”之间。对一切“不自由”与“欠乏”都采取一种不关心、无感觉的态度。这其中还存在着一种不被一切实在对象所束缚的、潇洒的、自由的感情。
最终令主体享受到了一种自我的自由性。
年老术
人的审美意识在实际中并不是总遵照着理论进行的,那些活泼的生命表现固然能带来无限美感。
在任何情况下,具有美的价值的事物都是一种对纯然的精神价值在感性方面的投射、转化和移入。
随着一个人进入老年并逐渐老去,在他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便充满了种种复杂的经验、感觉和命运。
老年的主观主义则将自我视作绝对的形式。他们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自身上,或者说完全放在了作为艺术家的自身上,并尝试将这样的自己表达出来。
如此这样出来的艺术品几乎全是艺术和创造力的表达。他们全部的本质融进了艺术家立场中。然后,他们的艺术家立场又在生动的主观性中完成了变形。
老年艺术比起一般的绘画艺术和西方的写实主义风格,在表现方式和鉴赏态度上,都较多地去除了现象性的一面,并克制住情愫。
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一些命运后,从世界中脱离。
自然义
哲学需要对这两个点进行把握,一是生动的内在普遍性,二是深潜到世界本质的深处。
往往我们把一些哲学性的概念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自然事物中去,并考虑到对象的精神价值的投射和移入,以此来说明其审美价值。
我们没有办法只从时间的积累与流逝的角度去看待审美对象变化本身。可以确定的是,时间是“生命”在外部的积累,“精神”则意味着时间在内部的积累。
时间上的累积中只能在审美闭合的统一世界中发生。我们往往不能用片面的根据和原理去解释整个拥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内容的美学概念。
观察生活和季节推移之间紧密而微妙的联系,“自然”就是一种凝然不动、超时间的静寂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在创作维度里,艺术通常都将艺术表现视为自己的生命。
这也是生动体验的直接性和艺术客观表现的间接性之间的矛盾,艺术真实性都是在这个根本矛盾得以解决的基础上才可以成立。
这是与人间草木的一种直接、自觉的根本联系。
殊同
在考察、解释某个审美概念的时候,有时也会有与该词原始语义相偏离的情况出现。
一般语义与特殊语义之间的区别,是一种分析性意味和综合性意味的区别。当然,它们自然而然地有根性意义。尽管这里面有产生脱离原始语义的特殊用法。
带上特殊趣味和审美意识的色彩,将诸多复杂而多样的要素融合、统一起来,要素之间不能再被分解的时候,也会形成了一种微妙而不可捉摸的含义。
在广泛而深刻的审美内容里,一般语义只起到了规定审美对象的作用,但也能接近一些美学的特殊概念。一般在这种情况下,词既有广义上的含义也有狭义上的含义。审美意识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复杂。
一般特殊艺术的审美基准和审美理想概念里,在第二种意味达到更深层次之前,发展的概念也有着大小、广狭之分。
在诗人的语言面前,你也可以不是你。
谈感情
艺术不是逻辑,不是理性,更不是工程和技术。艺术首先是感情。
在面对丑的东西,超越直接感情,依托世界的真实性,通过审美的“爱”来直观它,在审美直观和审美表现中看作一种对精神执着性的一种自我克服。
艺术家常通过真实之相来表现自然现象中美丑流动性。把握住了感情触动的那个瞬间,在坚守审美体验的流动性的同时,超越了艺术上的自我,去体察自然和世界。
往往在艺术表达中,情感复杂意味着表现手法不充分。在普通意义上,当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印象和体验十分丰富的时候,即使是从艺多年的天才,最终也写不出满意的句子。
这些价值体验本身就有一些静观因素,需要细细去感受它的意识之美。在面对艺术形态和构造都非常单纯的艺术种类身上,这种矛盾体现得最为尖锐和鲜明。
艺术人丰富的知识和经历、纯熟的教养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会强调一种“主观性”。
于是作者的品味与爱决定艺术的境界。
作者简介:何粤闻,广东汕尾市人,政府工作人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曾在《中国作家诗人风采日历》、《韩国新华报》、《世界侨报》、《人民新闻报》、《中外通讯社》、《环时网》、《汕尾日报》、《青年文学社》、《广东诗人》、《沧浪雅苑诗社》刊物、网易、中国旅游文化网及腾讯网各大报刊网站发表。
2025-09-05
2025-09-05
2025-09-03
2025-09-02
2025-09-01
2025-09-01
2025-08-30
2025-08-29
2025-08-27
2025-08-26
2025-08-26
2025-08-25
2025-08-25
2025-08-21
2025-08-20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