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牧场深处是我家——《祁连山下有牧场》读后
来源: | 作者:黄盈明 | 发布时间: 2025-10-08 | 25 次浏览 | 分享到:


牧场深处是我家

——《祁连山下有牧场》读后


文立冰


山丹马场在军改企之前,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军马场。我有幸出生并成长、生活在这里。今天更为有幸的是,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读到了自己的家乡,熟悉的场景,激动的心情,迫使我有话要说。于是,便写下了这篇,算是读后感吧!

《祁连山下有牧场》,是山丹县实力作家吴莉继《哈尔腾之梦》之后,又一部精品力作,是作家以现场身份介入的非虚构散文创作。作品以祁连山生态涵养和保护意义为基调,以山丹马场修复治理为背景。故事人物紧扣,语言富有意趣,即有个性化的多位思考,又有大环境下的历史责任,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读她的作品不仅又让人忆起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句美誉。同样,草原生态修复也是人类一项伟大工程,那么,修复草原的人写的优秀的作品,也在修复人的灵魂。

吴莉携带着专业技术和一个作家的良知、思考,来到祁连山下的山丹马场完成这一工程,她在现场记录中把简单的工作笔记注入了血肉,注入了精神,注入了人情。不刻意,不加雕饰,水到渠成,呈现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结构。

陌生化是决定是否能引入读者读下去的重要因素。陌生的环境催生陌生语素,并且拓展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说,不断体验,不断走向新领域,才是写作的源泉。语言的成熟,思想的成熟尽显文中,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感性与理性的跨度,呈跳跃状,根基又串在一起。平缓与跌宕交错,就像祁连山的地势,语言审美与思想审美内外交融。

作品的另一特色是与时代同步。生活生态生命的互相作用,记忆、当下、前景的相互参照,形成了完整的命运共同体。而这些都以人为舟,在引向前行的过程中,物我互融,物我互换的哲学生态也在其中。作家将这种书写赋予了向上的朝气,潜藏着人性中的暖,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慈性,慈悲、善良、柔软,达成了一种磁场共振。

读完《祁连山下有牧场》又一次深切感悟到,语言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思想而非意像,比喻是写作中最笨拙的写法。一个作家只需将事件真实记录表述,客观与诚实不但是作品的内核,还是作家的素养,不去过多下定论,给读者留有思维空间,才能体现一部作品的容量。

第十节以后显示出了语言的高度,这个岁数不容易。在噪杂的环境中沉静下来专心创作,没多少人能够做得到,《祁连山下有牧场》却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的。

《哈尔腾之梦》《祁连山下有牧场》《山丹河》为吴莉生态散文三部曲,构成了写作中的一个完整气场,这样的进步也是吴莉命里该有的(把这个话题留个玄机)。我和吴莉是多年的文友,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见证着彼此的成长。近几年吴莉的进步很大,呈跨越式,让人仰望又羡慕。吴莉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帮助弱小,这可能就是一个作家必备的素养。有些东西是努力不来的,多数人写了一辈子还在原地打转。吴莉在有了能支配的时间以后,潜心写作,突破了自己,这不仅与她的素养有关,看得出她也是下了狠功夫的。

吴莉的思想形成了她的语言风格,这是熟悉的文友所公认的,铿锵有力,果断立行。

吴莉和她的团队工作的地方大多都是保护区,一般人很难涉足其中。她描写的场景让坐在楼阁里的人如隔玄音,质疑她的专业性。在交流中我提醒吴莉,要有自信,听多方面意见,文学作品没必要较真专业的极致,写成教科书就不叫文学作品了。吴莉分享的是生态和他们工作的意义,而非写作经验和技巧。

断句跳跃是吴莉的语言特点,没有平常女性那种无病呻吟的娘娘腔,这也许得益于她有过一段时间的诗歌创作。《祁连山下有牧场》整体属于长篇,反应的是生态思想与理念,探索性及不拘泥于形式的书写方式也很可贵。

本人觉得,前三十节比《哈尔腾之梦》写得有过之之处。因为我是马场人,现在迁居山丹县城,我熟悉马场和山丹地方性生活之间的特点,吴莉写出了二者之间的真实性,读来让人如在现场。《祁连山下有牧场》前三十节主要是记事性,后面的是思想性,现场、真实是主要特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整本书紧合时代,这是亮点。后半部的第一感觉就是语言的升化和思想的成熟,也是这本书最给人启示的部分。

吴莉现在需要的是自信自己的写作风格,她的风格体系和她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有关,也是她继续保持的长修功课。


image.png


文立冰简介:

又名文立斌,1969年出生于山丹军马场,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先后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潮》《诗林》《飞天》等刊物发表作品,有诗选入多种选本,著有诗集《风中英雄》《纸项链》《染脂》。


image.png


对于一个地道的马场人来说,你的写作是一场侵入式写作。说你是异乡人,一脚油门就可踩到祁连山脚下。说你是故乡人,分明又隔着一道用工体系。你用文字,缩短了城市和草原的距离。李娟笔下有阿勒泰,你的纸上是祁连山。一样的草原,一样的牧场,不同的是,一个在用田园修补心灵,一个是以心灵修复牧场。(文立冰)

山丹马场在祁连山下,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部,距离祁连山生态核心区还远。没错,马场在祁连山的脚背根上,在山丹县城的脚趾头上。这只是比喻,其实祁连山的腿脚更长,跑死马也跑不到头。然而,就算真能跑死马,我们也得用力去跑。中农发2021年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一万亩种草,一万亩围栏,一万亩灭鼠,一万亩灭虫是我们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地点在山丹马场一场,2022年夏天实施。(吴莉)


车子慢慢滑行,我一边拍路边迎着暮光进入夜色吃草的马群,一边发现古书里记载的天马现场就在眼前。车子徐徐经过马群,前面的路正好下坡,马吃草的山坡徐徐升高,一匹匹马也徐徐升高,四肢间透着亮光,映衬得马儿像在天上。一匹又一匹,一大群马,高高地从山头上布了下来,一直到路边的围栏里面,棕红和黑色的马,白色和汗流马,赤红和褐色马,都在太阳的降落中油光发亮。粗大的血管突出肚腹,拇指那么粗,这发达的血汗水渠,如果飞奔起来,血液如开闸的渠水,飞流徘徊,流过全省,热出汗来。当夕阳照耀,裎红的马背流的是血汗,和马背一样发红,这便是汗血宝马,从远古一直流到现在,嘶鸣在夕阳里,马场大草原一片马鸣。(《祁连山下有牧场》节选)。

散文随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