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端午屈原后裔屈金星端午诗话系列之一:端午:中国精神的日出!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zb | 发布时间: 2022-05-31 | 62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端午:中国精神的日出!

编者按  端午因为纪念屈原投江殉国又别称诗人节。作为屈原后裔、作为汨罗首位荣誉市民,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屈金星几乎每年都要去湖南汨罗、湖北秭归祭祀屈原,并举办中国诗歌夏晚端午诗会、演讲、研学等系列活动。因为疫情,原来拟定的数场线下诗会暂停,所有活动云上开展,为此,特开辟抖音金星诗话,视频号屈原后裔诗话;同时,通过举办线上诗会,开办讲座,撰写文章等各种方式,传承中国诗学,弘扬屈子精神。

现将相关文字刊发,以飨读者。此为第一篇。

 

我是屈原后裔、北京诗人、辞赋家、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屈金星,从今天开始,我开始以抖音号金星诗话、视频号屈原后裔诗话进行“诗酒远方,天下书香”的分享。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端午和春节、清明、中秋一样,并列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从今天开始,我就开始说说端午,说说屈原,说说诗歌。你可能听过很多人讲过屈原和端午,但听屈原后裔讲,我相信是第一次。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最普遍的说法是源于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楚国的老百姓闻讯驾船竞相赶来打捞屈原,为防鱼虾吃屈原身体,老百姓将粽子投入江中,从而逐渐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的端午民风民俗。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还有纪念伍子胥说、曹娥说;甚至还有介子推说等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为什么纪念屈原说最普遍呢?

我认为,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屈原爱国。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把国家的前途命运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为了国家,他竟然选择自杀殉国。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极为罕见。

第二、屈原忧民。和其它达官显贵不同,屈原非常怜悯底层老百姓。正如他的诗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试问古代有几个高官能为生活艰难的老百姓流泪啊?

第三、屈原清正廉洁、正道直行。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所以,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第四、屈原博学多才、诗赋彪炳千古。诚如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所言,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伟大诗人,在此之前,《诗经》的作品都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没有具体的作者。或者,换句话说,屈原使中国诗人第一次拥有了“署名权”甚至“版权”。苏东坡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耳”。连苏东坡这样的文曲星都心悦诚服地钦敬屈原,认为自己文章不及屈原的万分之一。屈原诗文地位之高,可想而知。因而,屈原被尊为中华诗歌之祖、辞赋之祖,梁启超更是称赞他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而伍子胥作为楚臣,因为楚王听信谗言杀害其父兄,他跑到吴国,帮助吴国攻打楚国,对楚王掘墓鞭尸,以此报杀父兄之仇。后来,吴王因为听信谗言不再信任伍子胥,赐剑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前留有遗言,将其眼挖出高悬在国都苏州东城门,眼看越国灭吴。吴王大怒,端午将其尸体装入鸱夷革,投入江中。后,吴果被越灭。吴国老百姓感其事,每年端午纪念他。伍子胥是楚国人,因为家仇,反过来帮助吴国攻打楚国,不符合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因此,端午纪念伍子胥说主要局限在吴国国都苏州一带。

曹娥是东汉绍兴的孝女。端午之日,其父于江上迎祭伍子胥,被江水淹没,曹娥投身救父,数日,曹娥和父亲的尸体俱浮出水面。曹娥孝感天地,从此,当地的老百姓年年端午纪念曹娥。端午纪念曹娥说主要流传在浙江绍兴一带。

端午纪念伍子胥说、曹娥说都局限在某一地域。而端午节纪念屈原说则风靡全国,甚至海外。

在人类历史上,包括荷马、莎士比亚、但丁、歌德在内,唯有中国诗人、辞赋家屈原“拥有”一个纪念他的法定假日——端午节。屈原以其道德文章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诗人赢得了尊严和荣光!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丘山。”屈原天问的苍茫,投江的悲怆都化作他诗赋与日月争辉的光芒。无论楚王吴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清明或昏庸,请相信,亿万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便是国王,如果走的不是正道,最终仍然会被人民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人间正道是沧桑。请坚信,中国文化巨大的纠偏机制。

历史上,老子、孔子......都曾经被批判过,然而,屈原从来没有被批判过,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为什么?因为他永远和国家、人民站在一起!永远和正直、正义站在一起!永远和历史、未来站在一起!

一起相信未来吧!只要中国人还在过端午,中国精神就永远屹立!毫无疑问,端午,是中国精神的日出!而且,未来可能逐步走出国门辐射成人类精神的日出!

当我们划起龙舟,那震天的鼓声,激荡的是不朽的中华之魂!

当我们包起粽子,那糯米的清芬,唤醒的是永恒的中国精神!

当我们涂起雄黄,那浓烈的药香,驱逐的是人类共同的病毒!

 

image.png

image.png


旅游产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