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纪良发:皖籍院士李根生 一腔家国情怀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纪良发 | 发布时间: 2024-09-08 | 512 次浏览 | 分享到:

《皖江晚报》记者 纪良发


在皖南山区的石台县仙寓镇南源村,有一位从大山深处走出的院士,他就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



“根生(深)叶茂  不怕风摇动


石台县政协二级调研员李根杰是李根生的弟弟,记者与他相识30多年,初秋时节,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李根生在家排行老三,两个姐姐一弟一妹,他出生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极苦。父母生下他这个男孩,按理说一定非常高兴,但父母却犯了愁,毕竟多一个人意味着多张口,生活压力更大了。



为使李根生能顺利长大成人,父母在他出生时特意请人取名根生,寓意“根生(深)叶茂,不怕风摇动”。

李根生,1961年9月出生于石台县仙寓镇(原占大镇)南源村叶村组,1979年7月占大中学高中毕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导,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二届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等。

受聘美国犹他大学能源与地质研究院高级客座科学家、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兼任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40多年他一直从事油气钻井和完井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20多个主要油气田推广应用,效益显著,研究成果多次被邀请在国际会议报告,并被国外同行专家引用。先后获国家科技奖励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教材1部,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外发明专利20余件。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全国钻井行业第一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带领的“油气井工程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童年的李根生是在英雄故事的熏陶下度过的,他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尽管14岁那年因身高原因未能如愿参军,但他很快将目光投向另一个领域—医学,希望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中医,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初中时期,他便从同学那里借来好几本中草药方面的书籍,反复钻研,多次去山上采草药,懂得好多草药的疗效,还义务帮助乡亲治过病。



真正改变他命运轨迹的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这一消息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他心中的求学梦。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开始发奋学习,励志参加高考,最终成为全校的“状元”,也是南源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是李根生最早时期的梦想。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李根生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立下的目标努力奋斗。他持重坚毅,不懈奋斗,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华民族梦想、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最终实现了他成为与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发展同步的追梦人。


励志求学 砥砺前行


作为农村的孩子,李根生的求学梦充满了艰辛与坚持。他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承担家务。在干活的间隙,他总是不忘手捧书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

那时农村没有通自来水,吃水全靠到几里外的水池去挑。李根生挑水时,手上总是带着课堂上提前准备的小本子,上面记着当天要背的内容。有一次,李根生因为背的太投入,竟然把水草也舀到了水桶里挑回家来,直到被母亲发现,惹得家人和邻居们一阵哄笑。

李根生学习成绩好,别人都说是他有天赋,其实他靠的主要是勤奋与自律。在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生产队一年一度难得在晒场放一次电影,离家不到200米,但李根生却紧闭房门,一个人窝在房间里看书。母亲心疼地劝他去看场电影,放松一下自己。李根生却笑着对母亲说“现在读书要紧,等我考上大学了,将来看电影有的是机会”。

小时候的李根生聪明、能干,有时候也有点“顽皮”。他个头矮小,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照他都是站在倒数一、二排最靠边的位置。上大学后一边勤奋学习,一边加强煅练,强化体魄,个子也长高了些。

秋浦河上游的恭浚河水美鱼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道美味河鱼,会为平淡清贫的生活增添不少营养和乐趣。李根生从小学会了用丝网网鱼和用木盆下串钩捕鱼的绝活,父亲还专门打制了一只可以划水的腰子盆。每逢星期天或是学校放假,李根生只消拿一、两样渔具,去河里捣鼓一番,一餐鱼味美食必会搞定。

还有一次李根生在山上干活,意外地看见一只挂在树上的“大气球”。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危险,走近一看才知道是探空气球,上面注明是“用于气候观测,拾到者自行处理”。李根生像捡到宝贝一样将它带回家,小心翼翼地打开探测设备,分析每个部件的用途,硬是琢磨了好几天。李根生感叹科技的力量,从此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9年7月,李根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当年高考成绩出来,比全国重点线高出好几十分,全家人都很高兴。那时农村孩子想法简单,只要将来有个铁饭碗,能为家庭减轻负担就满足了。

深知家庭生活艰辛的李根生,为了稳妥地被录取,故意选择冷门的、艰苦的石油大学和钻井专业。李根生一眼就看上了华东石油学院,在当时没有《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的条件下,李根生误以为华东石油学院和其他冠以“华东”字样的高校一样就在上海,离家不算太远,却没想到华东石油学院校址远在渤海之滨的山东省东营市。



也许正是这种误打误撞的机遇,李根生以高分被这所国内能源领域最高学府录取,才引起老师的关注。而李根生也不负厚望,在所学专业中出类拔萃,毕业留校,继而成为学科骨干和带头人。

李根生上大学期间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青黄不接,家庭非常困难。那些艰难年月,李根生是通过申请助学金和获取奖学金完成学业的。母亲回忆往事时常不无心疼地对李根生说“儿子你上大学,是读了几年苦书呀!”


大山之子  能源报国


喝着秋浦河水长大的李根生,无论离家多久,离家多远,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乡亲,更没有忘记曾经的母校和老师。在上大学期间,李根生每次放暑假回家,都要到母校去走一走,看看当年的老师们。在得知学校因缺少师资初中生英语水平薄弱时,李根生主动请缨,冒着酷暑到学校开办英语辅导班,帮助了家乡很多学子提高了英语水平。

李根生不仅是个学习狂、工作狂,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孝子。参加工作后,无论自己工作多忙,都要抽空把母亲接到身边,住上一年半载。母亲成了村里老年人中最早坐飞机,第一个去过北京的老人。

李根生目前担任池州青年人才北京联络站顾问,他应邀定期回安徽参加“皖籍院士安徽行”活动,并作学术报告,还经常为安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咨询论证,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2024安徽石台“康养胜地 硒享石台”精品旅游线路暨文旅康养产业推介会上,李根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致辞,希望通过推介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石台、走进石台。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李根生从崇山峻岭的皖南山区,走向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从一个弱冠少年,成为池州本土首位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勤奋好学、立志报国、刻苦努力、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家乡的骄傲和光荣,更是新时代青年励志学习的榜样。

李根生“励志求学、能源报国”的故事在家乡口口相传,全县有百余名学子考上石油大学,他们陆续成长为我国能源领域各条战线的骨干。石台籍学子盛茂有幸成为李根生的弟子,现任石油大学(北京)博导、教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还担任油气井工程系主任。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骄子,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大山之子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让我们抖擞生龙活虎的精神,眺望喷薄的朝阳,为了共同的梦想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纪良发,皖江文化、抗战史、红学研究专家、学者。《皖江晚报》池州记者站站长。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池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传统武学、中华武藏编(筹)委、九华山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池州市中医药发展研究会研究员、沧州市纪晓岚研究会理事、池州市人民法院、池州市人民检察院宣传顾问、池州市屈原研究会理事、贵池分会副会长、池州市钱镠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池州市边防检查站大练兵教官。池州市武术史志编撰委员会委员、编撰办副主任。池州市武术协会常委、名誉副主席、副秘书长。池州市太极拳协会常委、副秘书长。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