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安镇:诗词中的现代幸福之城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崔寿伟 | 发布时间: 2024-11-25 | 146 次浏览 | 分享到:

安镇,这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小镇,以其秀美的山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足迹和墨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安镇不仅保留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焕发出现代活力与魅力,成为了一个充满动力的现代幸福之城。

山水胜地  名胜古迹遍布

安镇,古称西堠村,清乾隆年间因安氏兴盛而得名。这里山水秀美,风景怡人,名胜古迹遍布,名人志士辈出。胶山、翠屏山、吼山、白丹山、鸡笼山、凤凰山、鞋山等自然景观,与胶山寺、七云寺、窦乳泉、安公洞、驻仙岩、山庄河金焦二墩、西林32景、李纲少年读书处(李纲祠遗址)、安国墓、安氏义庄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安国,这位明代的巨贾、出版家、收藏家,以其慷慨解囊、开凿“山庄河”的壮举,救济了无数饥民,也将胶山四周的荒田变为润泽富饶的沃壤。他的“西林”园林,虽已不可寻,但其文化影响力依然深远。安国的铜活字印刷技术,更是在我国印刷史和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文化事业光辉的一个篇章。他用铜活字印刷的《颜鲁公集》、《吴中水利通志》等书籍,均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他还采用铜活字印刷《东光县志》六卷,这是我国唯一用铜活字印的地方志。可以说,安国是明代铜活字印书的杰出代表。清代学者叶昌炽在《藏书记事诗》中说:“胶山楼观甲天下,曲桥华薄荡为烟。徒闻海内珍遗椠,得一珠船价廿千。”高度赞颂安国的业绩。



诗词中的安镇,追古溯今

胶山有众多古寺遗迹,因常有名人到访而留下许多诗篇。南宋抗金名将李纲在《闻翁士特携家居胶山》中写道:" 闻道胶山寺,幽深过惠山。" 据说李纲自小生长在无锡,少年时曾在胶山寺院读书,胶山寺的声名鹊起,正是与他有关。

元代诗人倪瓒在其《徐伯枢归耘轩诗》中写道:“归耘向何处,近在东胶山。白云宿虚牖,钓艇当荒湾。”这首诗描绘了胶山的宁静与美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白云缭绕、碧波荡漾的山水之间。

明代安国的《胶山八景诗》:梵王宫殿锁烟霞,墓接萧郎道路斜。锡窦乳泉常煮玉,金牛足迹未沉沙。香花桥古横螮蝀,涤砚池荒聚乱蛙。还有古人砺剑处,碎琼石坞到仙家。详细描绘了胶山的八处胜景,从梵王宫殿到金牛足迹,从香花桥到涤砚池,每一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胶山的神韵往往能够引发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得之感。清朝诗人安道在《清明登胶山四首》写道:" 春色迎人我亦怜,野桃红截半溪烟。莺啼绿树方摧织,柳爱和风渐脱棉。好景只愁花易老,闲心真爱日如年。一声牧笛山光紫,点也归来沂水边。" 诗人在山间漫步、在林间小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山水悠然画卷。

这些诗词不仅记录了安镇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安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如同历史的镜头,让我们得以窥见安镇过去的风采,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去探索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现代幸福之城,活力与魅力并存

今日的安镇,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地,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城镇。作为无锡接轨京、沪的交通门户,安镇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锡东新城的建设,让安镇的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与传统的老街、古建筑交相辉映,展现了安镇现代化的步伐。

安镇街道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安镇人陆仁兴、陈继中、陆炳坤等几位乡贤,对历史遗存的“舍不得”,体现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通过大量实地走访和收集资料,编纂了一部《安文璀璨》的关于安镇历史文化资料汇集本,安镇人希望能够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代,让安镇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

安镇,这座山水之间的现代幸福之城,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活力,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够触摸到现代的脉搏。安镇,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发展的事,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了一个值得一游、值得深思的地方。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崔寿伟, 男,江苏建湖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诗词协会理事、新吴区作家协会理事、建湖艺文社芦沟《蒹笳诗声》副主编等。曾在浙江省《海盐日报》担任专栏编辑。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刊发于《人民日报》、广州《诗词》、《超然》、泰国《中华日报》、《香港诗词》、《天津诗人》、《长江诗歌》等报刊上发表作品数百篇(首),编著有:《挥不去的人生》、《古稀唱和集》、《秦晋缘》、《露雯吟草》、《当代十家诗词选》、《守望家园》等。先后被盐城电视台、苏州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媒体做过专访。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