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大团岩——悬崖上的梦里水乡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邵夕锋 | 发布时间: 2023-11-29 | 620 次浏览 | 分享到:

邵夕锋


天下的风景都是相似的,不外乎山,不外乎水,山多奇险,水多悬瀑,又或有密林奇树,神秘洞穴穿插其间。然天下风景也各有各的不同,其不同不仅是其自然山水各具特色,更在于其历史人文独此一份。正是那些隐藏在风景背后历史深处的人文,让此处的风景有别于他处,成就为独一无二“这一个”,也才让喜欢旅游的人们在看惯风景之后仍能不断地有新发现。

梦里水乡大团岩就是这样一处独特别致的风景。

初识大团岩,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时的老师和学生,没有今天这样多的框框套套,也没有“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的炫耀的口号,有的只是每年春秋两季雷打不动的出游——春游、秋游。尽管穷,尽管习惯于漫山遍野疯跑,作为学生,对春游和秋游仍然是心心念念的牵挂。如今已经记不清到底是春游还是秋游,我们全班同学背着锑锅、瓷碗、大米和蒸好的苞谷粑,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来到三河坝搞野炊。第一次听说了堵在眼前的悬崖就叫做团岩——三河坝瀑布这边叫做小团岩,瀑布对面叫做大团岩。

那时懵懂的我们,还没有读到张养浩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只感觉那种山河壮丽的景象一下子就扑入眼帘的震撼永生难忘。抬头仰望三河坝瀑布,李白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自然而然涌入脑海,小小年纪似乎也有了一种壮志在胸、豪情顿生之感慨。后来,到县城读中学,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加,才搞清楚这里之所以叫三河坝,原来是这瀑布也算一条河,从天而降的河——难怪李太白感慨“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时,每个星期都要两次经过这里,星期六从县城回家,星期天又从家里赶到学校。虽然是公路,也有载客的班车,一来经济贫困,二来时间不凑巧,往返都是甩伸两条腿赶路,美其名曰“11路自行车”,三河坝公路桥的石栏杆便成了途中休息,欣赏风景的绝佳地点。或坐或躺,任清风徐来,带走长途奔走的汗水与疲惫,感叹造物的神奇,一点也不担心蒋家坡悬空兀立的孔明石篼头砸下,或者三河坝瀑布迎面浇个浑身湿透。激动之时,甚至忍不住学着伟人指点江山状大呼:“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悬崖壁立千仞,瀑布飞珠溅玉,常有薄雾缭绕其间,缥缈有似仙境。抬头仰望时,总怀疑悬崖之上即是天宫,定有神仙居之。读高中时,有同学即来自大团岩,每次往返经过三河坝时,我就老是忍不住想象这位同学脚踏祥云高来高往的样子——如此悬崖绝壁,岂是人力能够攀援而上的?!

那时,只对三河坝这个地名起疑,却未思考几乎对称的两壁悬崖,为何竟有大小之分。后来读到《绥江县地名志》,说是因村四周山岩多呈圆形,故习称大团岩,而小团岩则是因比大团岩小而得名,读之不觉莞尔。在我想来,顾名思义,团岩,当是悬崖绝壁团聚之地。

壮美的三河坝瀑布、大小团岩悬崖最初给人的那种强烈震撼,在往返县城的审美疲劳中逐渐虚化淡出,却又在跟其他景区景点的比对后更加猛烈、更显突出。而景区的开发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大团岩,让我的认识随着悬空的栈道逐级提升,直升至缥缈的云天,虚幻的梦里。

鲁迅先生曾经曰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三河坝沿着团岩溪沟到大团岩,本没有路,即使走的人再多,也不会有路,直到这里建设景区,修建了悬空栈道,才有了路,尽管走的人并不是很多。每次有事需要去大团岩,只要体力允许,即便能乘车直接从干河沟经盘山公路直达悬崖顶上的大团岩,我还是愿意走新修的栈道,一级一级慢慢上升,在气喘吁吁的同时欣赏百看不厌的团岩风景。

自从团岩开发为景区后,位于大小团岩之间的这条名叫团岩河的小溪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诗意神秘的名字——鬼谷。鬼谷之名来源于最先探索这条小溪的那帮摄影大师,他们披荆斩棘,来到峡谷最深处,时值中午,本是大太阳天气,众人站在飞瀑冲刷而成的深潭边缘,只觉阴风阵阵,原来浑身热汗瞬间消散,又见潭边一块大石头上赫然印着一个一尺大小的脚印,带路老乡也说以前曾听到过溪谷中有人哭泣声音,众人于是议定将此处定名鬼谷。景区打造后,鬼谷恐怖气息日趋减少,神奇壮美风光日益增多,山雄水秀,瀑悬壁立,移步换景,精彩纷呈,惊诧莫名。



整个大团岩景区,景点集中在鬼谷,鬼谷最美的风景就是那大大小小的瀑布,而最大最有名的当属三河坝瀑布。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因为李白的诗句,香炉山瀑布无疑是最有文化的瀑布,因为游客的传诵,黄果树瀑布则是最有名的观光瀑布。不管是香炉山瀑布还是黄果树瀑布,我都没有见过,每次路过三河坝,我就在心中默默地把它和香炉山瀑布、黄果树瀑布比较,只是一直未曾较出高下。后来,编撰《文化昭通·绥江》需要,才从锺老师那儿得知,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把三河坝瀑布和黄果树瀑布进行了比较。

那是公元1890年和1913年,广西籍昆明人罗养儒曾两次游历绥江,在其所著《纪我所知集》中详细记载了三河坝瀑布:

“绥江为滇东(北)极边之一县”,“从谢沙(今永善细沙)北行两天至中村石咔啦(今石旮旯,紧挨三河坝),终于得见此行最壮观之大瀑布。此处位于群山之间,有溪流,乱石撑空,有十七八户人家,村后有一山,高数十丈,峻峭直立,崖壁横陈约十里,如刀削成。大瀑布在近村一里左右山崖上,由崖上缺口喷出。崖檐伸出两三丈,下则缩入两三丈,故瀑布如一匹白练直悬空中,不依崖附石,不似它处。远望其高度大约五六十丈,近观铺开至五六十尺宽,注入溪流,势如万马奔腾,声闻于数里外,冲击溪石之浪花高丈许,骇目夺神。立附近之一二百步内,恒雾雨微,凡往观者,俱不敢逗近流头,以寒气难禁,立足难稳也。夜宿此,旅店半在陆地半压溪流,殊趣极。饭后月明,当窗而坐,对面悬瀑,更呈异彩,寒流为清辉所逼,转不似素练而似彩虹,于是变换离奇。月当正中,悬流上尤现奇异已极之景象,惜余笔笨,难于写出。”“能得此奇观,非一幸事乎。”“实开眼界中之大观,后观贵州黄果树瀑布,有逊于此。”



一百多年前的三河坝瀑布和黄果树瀑布,我们见不到,当然也就无法比较。不过,我们可以从罗养儒的记载推算,那时此地必然林茂水丰,三河坝瀑布高约200米,宽约20米,其壮观定然胜于现在,难怪可以和黄果树瀑布(今之黄果树瀑布高约60余米,宽近100米)一较高下而不逊色。如今,站在国道213线公路边,仰望三河坝瀑布,遥想百余年前罗养儒之所见所感,亦当豪气顿生,激情满怀,“养儒之言,诚不我欺也”之余,又生“惜余笔笨,难于写出”之慨,也就体会到了当年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那份无奈与不甘。

瀑布处处有,各有各不同。忽略掉那些名气不大特点不显的瀑布,龙潭瀑布和彩虹瀑布则让人留恋与感叹并存,奇想与妙思齐飞。

沿着新修的梯步,从三河坝瀑布拾级而上,正大口大口喘气,好想找个地方息息气时,转过一块形似金鱼的巨石,就来到了龙潭瀑布。还没看见瀑布,轰隆隆的水声迎面而来,水声轰鸣,好似龙吟,瀑布下有深潭,故名龙潭瀑布。龙潭前有块大石头,就像一匹卧着的马,虽瘦骨嶙峋,却斗志昂扬,可谓龙马精神。爱好摄影的朋友可以到瀑布岩腔那里拍摄,拍到的照片只见一天然洞穴,瀑布自洞顶飞流直下,完全一幅《西游记》中水帘洞景象,所以县上的摄影师都把这里拍摄的照片称做“别有洞天”。而攀登劳累的游客即可以在龙马时处留影拍照,也可以再坚持一下登上龙潭瀑布悬崖,从侧旁观赏龙潭瀑布,还可以想象一下龙潭瀑布上方听琴台的故事情景。

在龙潭瀑布稍作休息,经过一段相对平缓的路段,便来到了彩虹瀑布。彩虹瀑布又叫幸运瀑布或者姊妹瀑布,其高度近百米,约是三河坝瀑布的一半。正对着“网红桥”的悬崖大瀑布叫做“碾玉成虹”,从栈道上飘落而下缥缈如纱,如梦似幻的瀑布叫做“垂帘飞虹”。这两道瀑布名称带“虹”,是因为只要是晴天或多云天气,时机凑巧,我们都能从瀑布上看到七色彩虹。也许是运气,笔者就曾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幸运地看到过这两道瀑布的幸运彩虹。



其实,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所有的词语都是苍白无力的,“惜余笔笨,难于写出”的岂止壮观的瀑布和感慨的心情。你看,那三河坝瀑布第一挂瀑布旁边的岩壁上,正有一副天然形成的壁画,有一匹黑色的骏马一飞冲天,马尾、马蹄、马鬃以及头部,形神具备,栩栩如生,与静卧在龙潭瀑布前那匹瘦马一动一静,一张一驰,告诉我们某种神秘的人生哲理。而这个名叫小团岩的悬崖绝壁,简直就是一副巨大的天然壁画墙,除了这冲天龙马,还有许多处崖壁形似人脸以及各种神兽。不必说岩壁上的“千里眼”、“顺风耳”,也不必说溪边的“熊二饮水”,路旁千仞壁顶的“迎客树”及其另一面的“天眼”和龙潭前面拦路的“鱼跃龙门”,单是龙潭瀑布和彩虹瀑布之间的“母恩池”就会让我们眼眶湿润,心怀感恩;“碾玉成虹”瀑布旁悬崖上题诗拍照的诗人与同游的伙伴相映成趣;而回头才能发现的巨佛头像更添三分神秘。




“母恩池”就在“网红桥”下边十余米处,此处地势平缓,鬼谷溪在百丈悬崖下形成一个小水潭。登山小路与悬崖相距不过十米,即使仰头扭断脖子也无法看到悬崖顶端。站在“母恩池”路旁,可见悬崖绝壁有零星水珠参差滴落小水潭中,而与视线平齐处一大块岩石浑似丰满乳房,乳头、乳晕栩栩如生,左邻一石可以想象原本也似此石,却如刀剜除一般只剩手术后的创伤。此景此情,让人情难自禁,忍不住想起阎维文演唱的那首《母恩难报答》,是的,也许你青春年少,正当意气风发;也许你儿孙满堂,已是鬓染霜华;也许你终日忙碌正值潇潇洒洒;也许你历尽繁华,正远走天涯……我们一生也改不了的习惯,那就是“回家就喊妈”,都说“百善孝为先,母恩难报答”,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家喊妈有人答”。母恩池,让我们记住,“妈在家不远,有妈才有家”。

虽然在“网红桥”就能远远观赏到“碾玉飞虹”俊俏的身姿,但想要真正目睹她的秀丽容颜,要么从“网红桥”左侧小路走到瀑布下方“脚板印”处,要么过了“网红桥”来到悬崖栈道拐角处慢慢欣赏。“碾玉飞虹”瀑布相较于三河坝瀑布,少了份壮观,多了此灵秀,也是摄影师念兹在兹的拍摄佳处。而更让人感叹大自然神奇的却是瀑布旁悬崖绝壁上那群游玩的“古人”。那面岩壁上,峨冠博带,衣袂飘飘,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十好几个人呢,颇有《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场景,一如当年我们心心念念的“春游”。最神奇的是其中一人,长身玉立,既似李白月下举杯独酌或者苏轼举杯邀明月,又像一个古代喜欢拍照的文人正举着手机在拍瀑布——噢,那时没有手机,他感叹于眼前风景美丽如画,正提笔现场写生呢!



悬崖栈道陡且长,好在有多处“之”字拐弯,可以让人移步换景,使登山之路不是那么疲累,而最神奇的是在即将到达悬崖顶端的“之”字拐处,你本来是想停下来歇息一下,再一鼓作气登上崖顶的,谁知不经意间一回头却又有了重大发现——差不多与这个“之”字平台高度的谷口悬崖,仿佛一个巨佛头像,凝神细看,却又不像,用手机拍下一瞧,那眉眼、那神态,活灵活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著名诗人黄发滨有诗《桃源忆故人·大团岩佛首印象》为证:

微睁慧眼犹微闭,长惦苍生悲喜。应悉今秋多事,忧患无穷已。

多情佛也常含泪,咒念波罗揭谛。苦厄原非慈济,霹雳除妖魅。

鬼谷尽头,经悬崖栈道而上大团岩,仍有美人沱、鱼界口等瀑布和“五龙归位”等传说故事,不过相较于鬼谷的传说和三河坝、龙潭等瀑布而言,则少了几分气势与震撼,让人少了几分追本溯源的好奇。于我而言,想得更多的则是探寻岩上人家过去、现在以及明天。

在几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同仁锲而不舍的探究下,大团岩的前世今生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

大团岩原属中村邓氏,约300年前,有何、李、陈三姓人家至此,购得现大团岩小学处2亩半土地,因土地肥沃,柴方水便,适宜居住,遂逐渐扩张至整个大团岩。后又有唐姓人家迁居至此,故形成今日大团岩何、李、陈、唐四大姓氏。唐氏人丁稀薄,其祖上有唐贤玉者,自印劝世文于逢集天至集镇以赠人。又境内有白泥(亦名观音土),可烧制陶器,所产坛、罐、碗、瓦销至金河两岸滇川二省,背哥络绎于途,夜宿于唐氏屋檐之下。晨起,唐氏给背哥每人一碗饭食,常年如是,即使自家缺食亦不稍省。此后,唐氏家族逐渐繁盛。解放前夕,有地方势力觊觎碗厂,恃强霸占。绥江解放后,农协接收碗厂,先后迁中岭、双河,为集体企业,所产紫砂夹层蒸锅尤为畅销,曾获国内大奖。

精准扶贫接续乡村振兴,大团岩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大团岩呈现出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乡村崭新气象。放眼未来,我们可以想象大团岩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而要让蓝图转化为现实,我们又该付出怎样的艰辛与努力。我不禁想起从鬼谷攀上大团岩的悬崖栈道和至今仍在利用的团岩大堰。

据全程参与建设的唐支书介绍,团岩悬崖栈道在140多米的绝壁上修凿而成,全长400余米,有18个湾,有梯步995级,栈道钢筋粗22-25毫米,深埋进悬崖里面长达1.6米,挑在悬崖外面的1.5米。我们打着甩手走在上面都感觉心惊胆战,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建设之艰辛。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今,我们尚且感觉建设之不易,而在肩挑背扛、锤敲斧凿的上世纪50年代,修建团岩大堰的人们又将是如何的艰难困苦。据说,当年修建团岩大堰分段施工,负责最艰难悬崖段的是一位女民兵营长带领的野战营。他们腰绑绳索,脚蹬崖壁,身体悬空,用铁锤和钢钎硬生生在悬崖上凿出一条水渠。为完成任务,他们打起火把挑灯夜战,其他工程段的人们也向他们学习,一起比学赶超,至今这段悬崖仍被当地人称作野战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百年前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功夫在诗外”的道理,行人或者游客按照绥江诗人黄发滨老师写的《大团岩赋》中的“行崇谷,叩翠攀崖沐彩虹雨;拾层梯,凌苍巴壁揽瀑布烟”路径,登临大团岩山顶,除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还有“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期待,也有“山与天齐,水比天高”的感慨,沿着团岩大堰沟渠,聆听着清澈的渠水哗啦哗啦畅快流动的欢声,也就明白了大团岩人几百年来繁衍生息的密码,更加坚定了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

游鬼谷,登大团岩,一切仿佛梦里,梦里的一切又是那么的触手可及。只有亲自用脚步征服了大团岩的悬崖栈道,亲手触摸团岩大堰的清凉溪大,你才恍然大悟,这里为什么会被称做“梦里水乡”。如果世界上有一些地方天生就是用来旅游的,那么鬼谷无疑就是其中的姣姣者。要不,早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雨岩》仿佛就是专为这鬼谷写的: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