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刘知白: 西平长寿之乡赋:诗意栖居 和谐共生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刘知白 | 发布时间: 2025-04-01 | 130 次浏览 | 分享到:

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大都是生活中的鸡零狗碎,所谓的人间烟火只是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最贴近人们认知的“乡愁”。在一个县域内,向上看GDP,向内看的则是文化的滋润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这一切,一顶“长寿之乡”的帽子足以说明一切。当看到棠溪客《西平长寿之乡赋》如一卷青绿山水徐徐展开时,我很为自己的家乡自豪,不是吗?这座千年古邑早已将生命的密码镌刻在文明递续的年轮里。姥家西平的长寿奥秘,不是实验室里神秘莫测的基因图谱,而是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真实生态。棠溪客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昭示着一个炎黄子孙亘古不变的追求:诗意栖居,和谐共生!

一、文明更迭昭示的生命智慧

  棠溪客的这篇赋告诉我们,在嫘祖故里姥家西平桑叶的脉络中,我们读懂了炎黄子孙智慧营造的生存智慧。轩辕嫘祖的传说不是简单的人文崇拜,而是中华文明对生命、生存和生息繁衍的深刻认知。当"母慈子孝"的伦理规范与"兄友弟恭"的家族定规相遇相合,便构筑起抵御时光侵蚀的精神堡垒。那些在宗祠里流转的家训,那些在炊烟中传承的孝道,恰似无形的生命之泉,滋养着代代西平人的精神家园。



  这里的生命哲学在"浅山氧吧"与"两河潋滟"间找到物质载体。繁花林木葱绿叠翠不是简单的绿化工程,而是天地馈赠的天然药箱;潋滟水波不仅灌溉农田,更在循环往复中荡涤心灵。当"绿色认证"的农产品摆上餐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食品安全,更是对农耕文明对赓续至今的二十四节气的虔诚遵循。

二、西平人对诗意栖居的践行

   姥家西平的长寿密码在"豆腐脑嫩"与"炖鸡醇厚"间延迁时光香蕴城乡。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传统美食,是生存也是千年养生智慧的味觉记忆。当现代营养学还在争论碳水化合物的利弊时,西平人早已在"烙馍酥焦"里平衡了五谷精华。这种对食物的敬畏与理解,超越了简单的口腹之欲,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尊重。西平人很现实也很传统,对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口味一丝不苟的敬畏着传承者自豪着,西平街头遍布的热豆腐摊说明了一切。这里的养生在笑声中在饱腹中得以简单的升华。寿者,笑也!简单吧?!其实,在西平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不是长寿歌的长寿谣。如:西平烙馍烙得薄,大风一刮到漯河。撵得快了到郑州,撵得慢了到黄河。诙谐又有趣,西平人就是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长寿着快乐着智慧着前行着!

在"照料中心覆盖全方"的养老体系里,我们看到了传统孝道的现实转型,之所以用现实这个词,我只是想说明西平人不是不追求现代甚至超前,而是他们更加务实。一切都在默默践行中实现,不需要炫耀而只是对心实打实地的兑现。政府搭建的不仅是医疗网络,更是精神赡养的立体空间。当"慢病防强"遇上"福禄寿禧",现代医疗技术与古老生命智慧碰撞出家温暖的火花。这种养老模式不是对衰老文字上养老模式上的妥协,而是对生命发自内心深处的尊重和礼赞。



三、未来文明的启示

   西平经验最动人的启示,在于揭示了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当"文旅新妆"与“嫘祖精神”和"冶铁铸剑"的历史遗产相映,历史的厚重与时代文旅的砥砺前行,我们看到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是活态的生命延续。那些在戏曲歌舞中流转的家国情怀,那古老的韵律与时代农耕文化的巨变和碰撞与融合,在新时代焕发出治愈现代性焦虑的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这座古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方注解。森林覆盖率不只是环保指标,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德者益寿"不单是道德训诫,而是构建社会生态的基石。当全球都在寻找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时,所有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姥家西平用千年实践证明:最先进的发展模式,往往深植于最古老的文化基因。西平人牢记祖辈的传承更不忘仰望和前行的使命。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回望,西平的长寿奇迹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现代文明的得失。当我们追逐GDP增长时,是否遗忘了"乐者加寿"的生命真谛?在科技狂奔的年代,西平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在时光长河里优雅老去,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文化土壤中从容生长。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献给世界的长寿密码,也是人类追寻千年的诗意答案。



光辉总是映照那些勇于前行的人!海棠客,是作者的化名。客,注明他不是土生土长的西平人。但是他的化名让我羞愧!因为他的字里行间都写满了他对西平最深情的爱和付出。他通过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把自己对西平的爱剖析给所有爱姥家西平的人看,唯恐所有爱姥家西平的人遗漏一个地方!这是何等层位的爱?是炫耀?还是自豪?我觉得他不是炫耀更不是自豪,他的心里有一个梦:姥家西平的明天会更好!

据悉,这首饱含深情的《西平长寿之乡赋》将登上中华民族之母嫘祖西平县第十届诗歌朗诵音乐会,由北京市著名青年朗诵家隋源朗诵,敬请期待!


写于姥家西平

2025年3月31日

备注:姥家:西平是黄帝元妃嫘祖的故里,所以相知的人大都习惯称西平为姥家西平,和老家河南相呼应。

散文随笔
更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