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善之地的京城生活了几十年,印象里,其“杂花生树”的暮春气象,最为可人。在这样的日子与“百家诗会”的诗友见面,也是件颇惬意的事。会上,见到长我几岁的李振学先生,他拿出砖头厚一部诗集,嘱我为序。我接过来,感觉沉甸甸的……读完之后,得到了同样的感觉。
李老先生年过八十,诗一点不老,虽多为古韵,却葳蕤生姿,青春得很:
“三月暖洋洋,
祖国花朵香。
学习雷锋好,
梦想燃心房……”(《三月五日 口呫》)
读来朗朗上口,拙中见奇。看似打油诗,平淡中却含古乐府风味,不失为“老干体”中的佼佼者,值得点赞。
我们军队大院许多离退休的“老干部”也常写一些诸如此类的“老干体”,抒军旅之豪迈、发家国之幽情,虽“打油味”浓一点,但情真意切,正能量满满。其中也不乏格律讲究、诗趣盎然颇具古乐府之风者,登在油印的《诗苑》里,很是自得……
古时的“乐府”本是汉武帝时代设立的音乐机构,是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的,其中有大量民歌。乐府民歌作为合乐的歌辞,在反映新的社会内容,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上,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式短小精悍、内容接近民生的乐府民歌,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抒情小诗新的创作道路。此后,“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都有一种出口能成诵的“韵律美”,影响了一代代诗歌的后来人,可以说是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几乎家喻户晓。在广东,我听人用粤语朗诵《木兰诗》,也别具一番声韵之美;而《孔雀东南飞》这一长篇叙事诗则代表汉乐府诗发展的顶峰。
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主编《红旗歌谣》,也是想仿汉武帝制乐府,从民间采集一部“新乐府”,可惜精品太少,故未能像《古诗十九首》那样百世流芳。其实,汉代《饶歌十八曲》也多为乐府民歌体,如《战城南》即为战场上阵亡的将士而作,诗中的奇思妙想极富浪漫主义精神。“饶歌”本为“军乐”,能起到一种激励斗志、振奋情怀的作用。《战城南》的开篇就十分悲壮:“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看似哀音,仍有“军乐”的壮美之声;诗中洋溢的昂扬悲壮、向死而生的英雄主义精神,营造出一种“悲哀中的壮烈之美”,可谓开军歌之奇格、创征战之奇境。这也是禀承了乐府诗的审美传统,对照《诗经》的《豳风.东山》《小雅.何草不黄》,似能看出其一脉相承的血缘。另一首《十五从军行》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的老兵垂老后返乡的情景。篇幅虽短,却具备了一种史诗的意味:“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几看,泪落沾我衣。”这种白话格律的雏形,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众化的模板。由此看来,李振学先生是深得古乐府诗词神韵的,其中一些诗,欲仿《诗经》的四言体,节奏昂扬,时代感极强:
“雪落神州,
大地春还。。
人大会堂,
横幅夺眼。
历史决断,
民生议案。
举手通过,
福音频传……”(《诗赋“两会”》)
诗虽无新奇之处,却有国风意味。《诗经.国风》中的民间恋歌与上层士子的咏叹,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范式。时隔几千年,从审美角度看,其起点之高,是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所难企及的。
李振学先生和我们大院那些爱诗的老干部一样,在暮年的岁月里,依然保持着往昔那样的激情与纯粹,生怕怠慢了这段最后的时光,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水流舟、自娱自乐,没工夫去考虑与生俱来的死之恐惧,也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称得上是生活的强者:
“运河人家清真楼,
烧麦小炒半荤素。
年旬七八五老头,
颐年兴养三两酒。
时政见闻来交流,
赞党领导国富有。
悠悠月聚三十年,
喜越来年奔九九”(《欢聚》)。
看得出,该诗受到魏晋陶诗的影响,同是写喝酒,鲁迅却从《陶集》的《述酒》里,看出陶渊明“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为寻求人生更高的境界,陶潜融入民间、融入大自然。因此,他的诗在自由散淡的闲适中有一种哀乐人生的思辩存在。这一点,正是李振学先生等习古体诗的后来者须要提升与拔高的所在。
“元运河岸一老槐,
三百年纪还健在,
诉说古往沧桑事,
繁茂彰显新时代……”(《古槐》)
李振学先生这首写运河边古槐的律诗,自然流畅,虽不太合平仄,却押了大致相同的韵。这样也好,如同旧时放了足的女子,少了扭抳作态的窘迫,多了被解放的自由,只是诗里少了些理性的思考,使诗的品质难以提升至一个新的层级。
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所谓的“艺术是模仿自然”,其实是说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而已。我国古代的乐府诗都有一种自然流畅的美,但都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对自然美的一种再创造——即诗人的理想情感发展进化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呈现。因此,诗的哲学色彩与理性深度才是另一种升华了的审美维度,其蕴含的整体美学价值取决于诗人自身的素质、学养与把所握诗歌创作经纶的综合能力。古人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是形容高明的诗人能将哲理融于意象,使诗趣富含哲理,而读来却不露痕迹。这是诗的真功夫,也是李振学先生和“老干体”诗人们“活到老学到老”,须继续提升诗的品质的方向。
这,就是我这个不懂古韵又不会“AI”的现代诗者为古体诗集勉为其难所作的序。
2025-05-23
2025-05-21
2025-05-21
孙毅:游记:小满“积雨”辋川行 ——“小满”与唐诗 让农民多一份期许和渴盼
2025-05-20
2025-05-20
2025-05-19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4
2025-05-13
2025-05-24
2025-05-24
2025-05-23
土城门黄酒叩开“青酌奖”之门: 210亿市场下黄酒高端化突围战正酣
2025-05-23
2025-05-22
《当代10名作家散文今选》(第11辑)暨田万里作品座谈会在鹤壁淇县举办
2025-05-21
2025-05-21
孙魁应邀到海南观澜湖双优实验学校讲授母爱与爱国责任、孝行天下思政课
2025-05-21
著名军旅作家孔立文两岸题材长篇小说《秋水长天》分享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5-05-21
2025-05-21
2025-05-20
2025-05-20
2025-05-19
2025年招聘相亲旅游会员:解锁爱情新旅程,遇见命定伴侣!
2025-05-19
第五届国际家庭日·姓氏好家风论坛暨清大家风五风·五福畅行峰会在京圆满举行
2025-05-19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