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移民屯田为社稷 戍边安民兴丝路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林茂森 | 发布时间: 2024-07-07 | 508 次浏览 | 分享到:

移民屯田为社稷  戍边安民兴丝路


林茂森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也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作为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粮食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生存和国民经济稳定,关系到国家国防建设需要和江山社稷稳固。

去年联合国的研究报告发出预警,今年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而在我国,自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稳步发展,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小麦地


我国粮食产量自2015年起连续7年持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进口的补充和充裕的库存,仅人均粮食产量就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保持总体平稳,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在我国古代,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只能靠大规模的移民垦田。这里我们主要来探寻古代甘肃河西移民屯田实边,军民共守河西战略要地,防御西域诸少数民族武装进犯中原,历代中原王朝对河西安民戍边、保社稷兴丝路,实施军屯、民屯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而河西作为“西北粮仓”重地,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移民屯田行动,因此张掖形成了完备的粮食生产、征缴、仓储体系,在镇守边疆和繁荣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西汉经略河西设立四郡,从而阻隔孤立胡羌,切断匈奴右臂,使北方少数民族失去了联手入侵中原的能力,扩大了对西域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影响,促进了新疆统一于华夏版图的进程。

河西,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地形似廊道,所以又叫“河西走廊”。在中国古代,河西走廊不仅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大通道,更是一条联通中原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所以,河西走廊的战略意义重大。仅以西汉王朝为例,经营河西的作用和功绩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移民屯田强兵、兴建庞大的生产基地,以雄厚的实力经营河西。西汉王朝始终将军事防御与经济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设郡、移民、屯垦、设防四位一体经营。首先是大批移民占据空旷之地,大批派遣军队驻守边关要塞;其次是大规模移民开垦屯田,兴修水利鼓励农垦。使河西由原来的单纯牧区,变为绿洲农业与传统牧业并重的农牧区,确保有充足的粮食与战马以备军需之用;同时使河西由单纯草原民族交往的玉石之路,变为中原与西域和西方各国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区,以殷实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汉王朝对西域乃至西北国防的开发和经营。因此,河西绿洲农业、养马基地和军事防御体系,也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就近筹备军马粮秣、足食强兵安民、经略西北国防的重要生产基地。


张掖绿洲  黑河


盘踞战略枢纽、拱卫秦陇中原,掘取丝路财物经略西域。河西地区在我国西北国防体系中,有着锁控西域的枢纽区位优势,历史上经营和开发西域,必以占有河西为根本;只有河西安定,秦(陕西)陇(甘肃东部)安宁,内地中原才能免除征战入侵。因此,中原王朝的江山社稷,与河西防务休戚相关。只有占据河西设置屏障,隔绝胡羌武装相互联合,秦陇安全才有凭借,对西域的经略与开发也才有保障。反之失去河西,西北诸蕃联盟进犯,秦陇不得缓冲,外敌从河西走廊长驱直入内地,中原王朝江山社稷危机四伏,经略西域的方勤远略更是无从谈及。所以,“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纵观历代中原王朝对西北国防的经略,无不重视在河西养马屯田足食强兵,足见河西粮食生产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多元民族融合、中西方经济文化交融,丝绸之路效应发挥巨大作用。河西在保卫古代丝绸之路中,发挥了大通道、中转站、桥头堡的巨大作用,丝绸之路揭开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和交流传输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改写了各自的历史发展路径。反观历代经略河西的历史,西汉设河西四郡经营河西,隋朝设西域四郡经略西域,明朝大批移民实边,修筑长城阻挡游牧民族入侵;清朝平定蒙古准噶尔叛乱,维护清廷大一统江山,特别是将新疆纳入华夏版图,奠定了西北各民族分而治之的基本格局。站在宏观历史的大视野下,河西为历朝历代镇守边疆经略西域,促进多元民族融合,保卫丝绸之路畅通和中西方经济文化交融,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河西,得益于祁连山的恩泽、黑河丰沛的水资源灌溉、长廊坦荡的沃土孕育、多民族人民勤劳智慧融合发展,绿洲农业林茂粮丰物产丰饶,从而使河西成为“西北粮仓”重地,对国防和河西开发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河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广袤无垠的可耕地和草原,祁连山水源涵养,水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以及在政治军事和中西方交通方面的重要地位,历代中原王朝以及若干地方割据政权,都十分重视对河西的开拓与开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河西的移民屯垦发展繁荣,曾经是河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后来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民族争锋、战乱迭起等原因,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荣,由辉煌走向衰落,再由衰落走向新生。


汉明长城·民屯


历史上河西几次大的移民屯田、足食强兵、安民守边的行动,首当其冲的是西汉王朝。汉匈河西之战前,河西由匈奴休屠王、浑邪王约5万人占据。《汉书·匈奴列传》记载:“……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凡四万馀人,号十万”。河西之战后,汉王朝虽占据了河西,但并未完成“断匈奴右臂”的政治目的,其时匈奴虽败走漠北,但仍然控制着西域诸国,对汉王朝构成很大威胁。于是,元狩六年(前117年),汉武帝派遣数万军民渡黄河,始筑“令居塞(今兰州市永登县滨河处)”及以西长城,并从中原迁徙数十万军民定居河西屯田。徙民屯田戍边是为国策,随令居塞长城向西达嘉峪关、敦煌,大批徙民安置在了居延海一带。据《史记·平准书》记载:“……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设置管理屯田的官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史记·大宛列传》《汉书·李广列传》亦载:“……益发田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居延汉简也有颇多记录,其人口大都来自关东各郡国。这一时期河西徙民、戍卒(部分为田卒),加上其地安置的匈奴及胡羌,人口达到约60余万,成为当时开发河西的主力军,他们将中原的耕作、建筑技术和先进文化带到河西,从此开启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先河。

继两汉之后,北魏“五凉”时期,窦融以河西五郡大将军、沮渠蒙逊以北凉王,曾先后分别经营河西。他们“抚结雄杰”、“怀辑羌虏”、厉兵秣马、轻徭薄赋、鼓励农商,尤以农业为经济支柱。军队系统实行“军屯”,移民系统实行“民屯”,地方羌胡实行个体经营。据《后汉书》载:窦融据河西时,“……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晋书·沮渠蒙逊》载记:蒙逊仿效汉武帝,颁《罪己诏》责己曰:“自春炎旱,害及时苗,碧原青野,倏为枯壤。将刑政失中,下有冤狱乎?役繁赋重,上天所谴乎?内省多缺,孤之罪也……百姓有过,罪予一人。可大赦殊死已下……”翌日而澍雨大降。他还颁布《劝农令》,整肃懈怠官吏,鼓励百姓务农,稷粟盈实牛羊成群,使北凉生产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北魏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不仅有中原人士西迁甘肃河西,而且有西域人口东迁到河西,从而使河西四郡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沿途县城也成为卫星城镇,足见经济之繁荣与人口之稠密。

隋唐时期河西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中西方交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隋朝统一南北朝后,西北的突厥与吐谷浑成为最大威胁。因此隋炀帝亲率大军西巡,一举歼灭盘踞在祁连山的吐谷浑,召开张掖焉支山“万国博览会”,悉收西域版图设西域“四郡”管理。为了经营西域并防御突厥袭扰,隋王朝拥兵河西,不断大兴屯垦、设立义仓(《隋书·长孙平传》载:“……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增殖户口(《隋书·食货志》载:“……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给之),驻军与移民数量大幅度增加,为河西屯垦注入了大量劳动力,使河西“诸羌怀附,贡赋岁入,吐谷浑余烬远遁,道路无壅”。屯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有效抵御了北方民族的压力,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也为唐代开发经营河西地区,创造了安定环境和经济条件。唐朝时期尽管控制了天山南北,但仍面临突厥、吐蕃等民族的武装骚扰,而甘凉二州是重点设防地区,又是抵御吐蕃必备的粮食生产基地,因此扩大河西军屯民垦势在必行。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右拾遗陈子昂从军北征,抵居延海、张掖河一带,曾上书武后云:“甘州所积四十万斛……屯田广夷,仓廪丰衍,瓜肃以西,皆仰其餫,一旬不往,士已枵饥,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当时甘州地广粟多,“水泉良沃,不待天时,岁取二十万斛。”《新唐书·食货志》载:州镇诸军屯田,共147屯每屯50顷。其中甘州境内驻军屯田:甘州军19屯、大斗军16屯、建康军15屯,共2500顷合25万亩,且“更有剩地”。《通典·食货十二》载,天宝八载(749年),河西道正仓粮储702065石。如此计算,仅甘州境内军屯民垦田数,约在50万亩左右,生产的粮食除供给职官粮禄和地方支用外,其余大部分补给军饷,完备的防御体系与充裕的粮秣供应,为戍边安民打下了坚实基础。



明粮仓  官仓

由于宋元时期战争、掳掠、灾荒等因素,致使明代除山西外各地户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自明初开始,近五十年里进行过数次大移民,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颁诏迁令,移民人口多达百万,数十万人迁移到甘肃。据《重刊甘镇志·食货志》统计:明洪武初,不计高台千户所、镇夷千户所(缺),甘州户口仅有20807户43603人。朱元璋高度重视河西移民屯田,不仅大批山西人口移民河西,而且大批戍边将士及罪犯发配充军开赴河西,加强长城内外边防力量,保护明王朝政权的安全。且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诏命就藩甘州、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的肃王朱楧“督军屯粮”。甘肃驻军数量,史无确切记载。按照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计算,甘肃卫所大约屯兵11~12万人,甘州五卫所也在3万人左右。河西各卫屯田由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总理,其具体事宜则由卫所负责管理。军屯民屯由政府提供屯田所需耕牛、农具及籽种,并且随缺随补给之,赋税征收实行“量地力而区别征科”的低税政策,卫所推行“家自为守”“人自为战”的耕防措施,引河灌溉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对迁居河西少数民族实行“优抚”政策,使其与原著居民友好相处,以便防守屯田两不辍。这样,一方面河西大量耕地被开发利用,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使河西人口增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在屯田兴旺发达时期,河西军民粮秣用度不仅自足,且积余广盛,兴建官仓储备。总的来讲,历史上河西几次大的移民屯田行动,在抵御胡羌、驻守边防、拱卫中原、经营西域,开发“西北粮仓”、加快民族融合诸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重视经营河西经略西域,实施驻军、移民的军屯民屯国策,在开发“西北粮仓”,保障军需民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徙民实边就是迁移人口充实边疆,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政治的和经济的措施,是在一定的历史要求下,必须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

汉武帝徙民实边,将大批移民源源不断地迁往河西,将他们安置在“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和宜于农耕的肥饶之地。移民到达河西定居后,首先要向国家管理人员报户籍;而国家对移民户籍的管理,采用什(十户为一什)、伍(五家为一伍)编制,分属郡、县、乡、里的地方民政管理机构。所以,他们是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平民)。


西汉河西移民主要分布在四郡,移民对象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关东下贫”即生活无着落的贫民,此为移民的大多数,会得到当地政府拜爵、减免赋税的优待;二是“誖逆王道”者即作奸犯科罪犯及反叛,属于强制性流放,虽得不到拜爵、减免赋税的优待,但可免罪成为自由人;三是戍卒中的田卒(主要来源于服兵役男丁),按史记记载“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计算,“河西亦应有田卒十五万人”屯垦,他们由国家发给粮饷、衣物,除了正常农垦,还有军事防御的职能。及至移民到达乡、里,政府分配田宅什器,给予犁、牛、种、食,发给冬夏衣服,资金不足由大司农资助(称为“调钱”),直到能够自给为止。当时他们垦种的粮食作物种类很多,见于汉墓及魏晋墓出土的汉简记载:有谷、糜、大麦、小麦、穬麦、秔麦、黄米、胡麻等麦、米、谷三大类。田卒每年生产有定量,生产的粮食全部入仓,不足定量要记录在案备查。比如汉简记录:“张伯年入租少八斗五升”等。编户耕种的田亩超过免税年限后,按规定向国家缴纳赋税,由地方民政管理机构县以下的乡官“有秩”“啬夫”负责征缴。

其实,西汉的河西移民,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措施,而是作为一项以巩固边防为主,包含政治、经济在内的综合性措施。我国古代边郡人民有着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一旦有寇来犯,他们“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后汉书·陆康传》载:“县在边垂,旧制:令户一人具弓弩以备不虞,不得行来。”意思是西汉制度规定,每一编户必须有一丁壮“具弓弩”,待命于家,处于戒备状态。河西移民不仅是田卒,普通编民也同样负有自觉的、或强制性的保家卫国任务。

曹魏隋唐时期均田制在河西普遍推行,屯田大致采用地方和军队两个系统管理经营,二者均置官员具体负责。《唐六典》载:“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当时张掖、酒泉二郡置有“典农中郎将”、县置“典农都尉”、屯置“屯司马”分级管理民屯。而军队系统的农业生产,则是由军事长官直接管理军屯。民屯与军屯所垦土地都归国家所有,最大区别在于成员构成与收入分配的差异。民屯编户成员主要是迁徙贫民和发配的罪犯,而军屯成员主要则是在编军人;民屯编户成员按人口和耕种土地数向国家缴赋税,在编军屯成员由国家给养,生产的粮食全部上缴充作军需。

明朝河西屯田达到极盛,屯田地亩达到六十四万余亩。移民户籍与军队编为一体,家家有正军一名,也有余丁,正军耕军屯,余丁耕民屯,且祖孙承袭,兵役徭役不夺农时。据《明史·食货志》载:“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甘镇志》载:嘉靖间,都御史杨博为保障军屯、民屯生产之安全,徙民实边保安定,烽燧墩堠报警信,建制有章,管理有序。明王朝对河西的经营开发,生产粮食“累岁丰足,仓廪积余”,甘州成为河西产粮最多的地区。比如隋代在今张掖西城驿设巩芚亭储备军粮;唐代张掖设司仓,为河西粮食储存中心;明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甘肃都督宋晟在甘州新建“东仓”和“西仓”,名曰“广储仓”,广积盈余调运全国赈灾,甘州官仓实为当时的“天下粮仓”。

明代粮仓今存廒房9座54间,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廒房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建造精当,通风抗震,具有防潮、防鼠、防霉、防虫等多种功能,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曾在储粮备荒、军需民食的囤粮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历代王朝河西移民屯田,使河西“宽塞之地”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从而使河西成为西北产粮最多的地区之一,为保障军需民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镇守西北边疆和繁荣丝绸之路经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天国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狭义的河西,是指黄河以西的狭长走廊,包括今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共个5市19个县区,习惯上称为河西走廊。如前所述,河西走廊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重要通道,只有守住并经营好河西走廊,才能够换来中原王朝的安宁。因此历代中原王朝无不重视经营河西,实施驻军移民的军屯民屯国策,开发“西北粮仓”,保障戍边军民军需民用的粮食、物资足额供给;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经略西域的大政方针付诸行动,使西域诸少数民族武装俯首称臣,使偌大的新疆统一于华夏版图。

同样的道理,只有西北边疆安宁,才能使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只有河西走廊繁荣,也才能使丝绸之路经济文化往来繁荣。相反,如果没有西北边疆安定,没有河西走廊繁荣,就不可能有中原王朝的安宁,更不可能有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往来繁荣。因此,历代河西驻军移民屯田,对镇守西北边疆和繁荣丝绸之路经济文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今天而言,在新时代国家开通陆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河西仍然有着大通道、中转站、桥头堡的重要位置和作用。今天开放开发河西,仍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林茂森,甘肃山丹人,原山丹县人大副主任、张掖市人大副调研员、现甘肃省高级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张掖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作家、编剧,出版论文集《实践与思考》、小说集《人生路》、散文集《生命河》《森林小说散文集》《山丹旅游》《金张掖旅游》《张掖民俗》、20集电视剧本《天意》等个人专著。著有《森林散文集》《五木小传》《回望亲情》《电影剧本集》《舞台剧本集》等。)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