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傅老师相识近十年,他的风度、文采、魄力无不影响着我,启发着我,鼓励着我。《乡音浅唱》一书,凝聚着老师对故土的感情,对文字的热忱,对灵魂的吟唱,共同编织成了岁月长河里永恒的诗篇。
今天傅老师大作《乡音浅唱》在乾召开新书发布会,这不仅是傅老师的大日子、好日子,更是乾县文学事业的大日子、好日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傅老师十年前的著作《我的雨季》中,我知道老师从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就热爱文学、痴情诗歌。但命运的齿轮总是这样奇妙,老师在政府部门工作了几十年,取得了许许多多的成绩,但却也因此搁置了文学梦想。正如诗中所言,青年时代“离开”文学,老年又“回到”了文学的故乡,乡音无改,浅吟低唱,傅老师娓娓道来,讲述了他和故土、和文学、和岁月的故事,鬓毛虽白,热情似火。
傅老师的诗歌,总是那样的巧思,奇妙。没有记错的话,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就是那本《我的雨季》里收录的一首精炼、传神的小诗《我的海木屋》。“不吊寒江雪,不吊长江水”“白发三千丈,流进一千丈的海里”这些诗句,让当时对文学充满了好奇的我,再一次刷新了对文字排列组合的认识。我那时在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平平无奇的汉字排列成如此精妙绝伦。可以说,傅老师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之一。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喜欢用文学表达心绪,记录所得,写日记、摘抄好词佳句的习惯保持了很多年。在2018年6月1日,高一时教我语文的聂沁文老师向时任《西北大秦文学》副主编傅老师推荐,发表了我的诗作《赠李清照》,这篇作品现在看来已有些平俗之气,但在当时,却是对我莫大的鼓励与肯定,更是我掀开一段文学序幕、青春序幕的全新起点。作品发表之后,我刚开始并没有特别的情绪,比我更加激动的,是聂老师和我的父母。
直到几天后,我偶然读到一篇讲述陈忠实、路遥、贾平凹老师早年埋身文学却投稿屡屡碰壁的文章后,我的内心才真正起了波澜,有了感悟。看着父母朋友圈里亲友的转发、好评,文章末尾左下角逐渐增加的浏览量,看着素不相识的文友在评论区留下的文字,打赏栏下出现的熟悉的微信头像,这些,终究是触动了我。从小因为父母的影响和引导,我就对文艺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创作欲,小学课堂习作的范文,毕业典礼上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中考前全年级翻印数百份的高分作文,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勇气。而这些感情在那一刻汇聚,我终于意识到,这篇《赠李清照》对我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篇习作,是一篇感时叹怀、表意诉情的诗歌,她是我发表的处女作,是我文学路上真正的初恋情人。而成就我和这位“初恋情人”的这段“佳缘”的,正是我的文学启蒙人、人生引路人,我敬爱的傅老师。
在《还我一个长安》里,老师写道“还我一个长安,还我渭城朝雨,长安从湿漉漉的脚下站起雄姿,还我城南桃花,长安又是满街芬芳,一地飞红”渭城朝雨仿佛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仿佛它就伫立在王维的诗里,一直等到傅老师用文字将它再次唤醒,赋予它再一次的传神,再一次的湿润,再饮一杯酒,再看一眼长安城。
在《花口赋》中,老师对花口初中的源起、发展、赓续做了详细的介绍,“溯其源也,肇启壬戌,岁在玄黓。李公荣祖,开女学之先声。柴市幽巷,私宅辟蒙童之馆;考院新址,弦歌继洙泗之传。数迁其址,立基花口巷端。八易校名,犹见初心如磐;百年砥砺,终成九畹兰芳。”我曾在花口求学三载,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对母校感情颇深,也曾有涂鸦之作,和老师的大作同名。然而老师雄文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引发强烈反响,并被花口初中石刻于校园内。傅老师和他的雄文一道,默默关注、关爱着一届又一届的少年学子。我相信,傅老师会想当年挖掘我这个石头一样,挖掘出更多的文学青年。
傅老师的《乾陵赋》曾获得“乾陵赋征文”特等奖,老师如椽之笔,力透乾州。我学疏才浅,实在不敢对老师的大作乱做点评,但这篇文章实是让我看了有一种想再看一遍、读了有一种想再读一遍,怎么看、怎么读都不腻,越看越有味道,越读越有力量。我贴几段,原作、原汁、原味,以飨读者:“述圣纪,勒石镌字,七曜焕金;无字碑,素面沐风,千古谁谙?冢上荒草不识字,陵巅青松却读风。一陵双帝,唐周两朝,叹风烟已凋,壶觞谁祭?”。“今金瓯挠旃,九牧日丽,泱泱中华,鸿筹正举。江山焕彩,中国好梦正圆;河川锦绣,民族复兴可期。如此盛世,若二帝有知,能不惊骇乎?龟城乾州,帜摇旄旒。重楼琼阁,万象垂成。乾陵御冢,蔚为大观。四海宾朋,俾遐观而纵览,稽古揆今;羡圣陵而纷登,赏瑰揽玮。嗟乎!盛唐已去,大周已殇。乾陵巨冢,蚌含珠藏。颙望其山,披霞沐光。举鬯以祀,擎樽而歌,同祈华夏,鼎祚无疆!”一赋铸成,四海注目,千古文章,尽在此间!
由于琐事缠身,我没有办法到场祝贺老师,但我思绪万千,却又下笔难言。今天是傅老师的大日子、好日子,在这样一个大日子、好日子里,我实在是不知该如何祝贺,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老师写给岁月、写给故土、写给文学的情书,在现如今的全媒体时代,短视频、UGC、AIGC等新的表达和创作方式层出不穷,傅老师却还在坚守着自己的文学净土,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初心,这样的精神,是我无比钦佩的。《乡音浅唱》不是“浅唱”,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交响乐,牵着文学、牵着理想、牵着故乡,一齐奏响了一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乐章。
附:纸上原乡
——致傅老师《乡音浅唱》
青铜页码在时光里发酵
百篇文字站立成梁山宫遗址的柱础
每一粒苔痕都在讲述乾陵石缝里
渗出的千年私语
注泔河借你的笔尖
漫过纸背褶皱处
浮起诗经里的月光
城门外拴马桩的裂痕中
无字碑正与麦芒辩论节气
有人用方言在龟城墙上拓印
玄武门残碑长出新鲜的芽孢
章节间隙藏着永泰公主妆奁
镜面倒映五峰山连绵的词根
最后一页是阡陌纵横
那些被纸浆浸润的剪影开始游牧——
高宗的马鞭抽响泛黄的暮色
范紫东的笔尖翻动油墨的深秋
黄土夯实的段落深处
火与泪在青铜爵里无声沸腾
当纸页拂过漠谷褶皱的脊梁
所有乡愁都站在汉白玉残碑上
成为比那段石阶更永恒的韵脚

王一栋:陕西乾县人,革命后代,西北政法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河北卫视《好好学习》综艺节目嘉宾,西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学委会主任,陕西省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处成员,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员,刘志丹研究委员会委员,入选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首批校园百人计划、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2025-11-08
2025-11-08
2025-11-05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2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0-29
2025-10-26
2025-10-25
2025-10-16
2025-10-16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